正文 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技術(1 / 2)

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技術

環境構建

作者:張立紅

1 多媒體技術在現代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隨著信息社會的來臨,多媒體技術作為信息的一個載體,成為現代課堂的一個重要教學手段,在教育改革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多媒體技術實現了課堂容量的擴大化,課堂教學的生動直觀化,課堂外延的擴大化等。信息技術在表麵上是對課堂教學方式的影響,其本質是對學生學習方式、對學習行為認知的不斷改變,從而促使學生從根本上改變對學習含義的重新認識。小學語文學習具有基礎性、趣味性、豐富性特征,僅靠傳統教學手段難以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比如在“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以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景物展示等學習環節,借助多媒體技術就能將抽象、零碎、陌生的學習內容變得具體、完整、親切,讓學生直觀感受學習內容,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習興趣。

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為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在現代課堂教學過程中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是對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學習方式的一種挑戰,是教學改革一次質的飛躍。

2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2.1 多媒體技術便於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

小學生人生閱曆簡單,課文設計的許多內容對學生而言都極其陌生。比如,對平原長大的學生而言,很難理解山路的崎嶇;在山裏長大的學生也很難想象平原的一馬平川;沒有見過大海的學生無法想象出大海的浩渺;等等。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教學需要的豐富的感性材料,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

比如,在學習《鬆鼠》這一課時,學生根據課本插圖,都認為鬆鼠外形極像狐狸,通身紅色。即使課文介紹了“鬆鼠是一種漂亮的小動物”,大部分學生還是認為它有兔子那樣大。這種認知上的偏差對學生正確了解鬆鼠設置了一種感性障礙。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播放一段關於鬆鼠的紀錄片。當學生看到鬆鼠不是課本插圖中的紅色,而是灰褐色,體型也沒有想象的那麼大,外形也沒想象的那麼漂亮時,都七嘴八舌、議論紛紛。當教師讓學生結合片中的鬆鼠的形象談談感受時,學生大部分說與自己在動畫片中看到的形象相距甚遠。但通過直觀材料的展示,學生在頭腦中有了鬆鼠這種動物的直觀、真實印象,更具科學性和現實性。

2.2 多媒體技術有助於促使課堂教學日漸開放

語文教學具有開放性要求,大量的課外課程資源是課內學習不可或缺的補充。但是,由於教師個人知識貯備的局限性,外加教學工作任務繁重,很多教師對課外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嚴重不足,導致語文教學陷入“以本為本”的封閉循環之中,生字、生詞、課文內容剖析成為課堂學習的主要內容,嚴重限製了學生視野和思維的開闊。隨著多媒體技術尤其是網絡媒體的介入,語文教學實現了從文本學習到超文本學習的跨越式發展。這種全新的、開放的學習方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傳統的“大語文學習觀”的發展和創新。這種教學方式的創新,啟發學生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學習資源,實現課堂學習的鞏固、遷移和創新。學生在利用網絡資源的過程中,能發現大量不同於教師的觀點,能激發思考和甄別能力,促使獨立思考,敢於抒發自己的意見和見解。

如在學習《長城》一課時,通過多媒體播放與長城有關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長城的雄偉壯麗;介紹與長城有關的曆史知識,讓學生從理性方麵更多了解長城;播放與長城有關的音樂,賦予長城以藝術美感。並將課文朗讀、課文中重點的字、詞、句整合到課件中,減少課堂板書時間,留出更多時間進行拓展性學習。這樣,學生既可以從感性上領略祖國山河的壯麗,又可以從曆史的豐厚資料中體會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並感知中華民族輝煌的曆史文明,讓學生在愉悅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深刻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這樣就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麵,開闊了學生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