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環境下的345教學模式芻議
課程整合
作者:趙麗霞
自“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設計與評估”教學模式下發以來,就從積極的態度出發,認真貫徹執行,並結合目前音樂課程教學改革與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做到寓要求於課堂教學中,寓能力培養於實際的教學中。特別是在實施與貫徹素質教育的今天,全麵貫徹、落實濰坊市的這個創新的教學模式,不僅是對中學音樂教學的一次大膽嚐試,更是全麵強化對學生進行音樂素質綜合教育的一次改革。
但任何一位優秀教師的課堂都是富有變化和生命力的,成熟教師不可能拘泥於一種教學模式而徘徊不前,這不符合教師自身的成長規律。再者,一種教學模式的長期使用會降低學生對所學科目的興趣,興趣的下降必導致學習成績的下降,在目前仍以高考作為指揮棒的情況下,仍以提高學生的成績作為主要教學目的的大背景下,筆者敢斷言“345”教學模式的大麵積推廣,還需要時間與教學的檢驗。
1 教學實踐中的幾點思考
記得,濰坊市音樂與美術的教研員來視導的時候,明確表示,要把“345”教學模式用於評價濰坊市的優質課、教學能手課的主要標準,而且要求教師在平時上課的時候也要運用“345”教學模式,具有把“345”教學模式在濰坊地區徹底推廣的決心和信心。筆者真的是納悶了,不是素質教育了嗎,為什麼還要這樣?為什麼還要非把一種與目前教學不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強加給我們!
任何一種教育模式都不是完美的,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諸多問題。在高中階段,如果每一位教師都使用“345”教學模式,會不會使學生產生“審美疲勞”而會降低教學效果?是不是所有的學科都適合使用“345”教學模式?要求所有的教師都使用“345”教學模式,會不會大大降低教師的創造性?整齊劃一的教學模式能不能培養出具有個性化的學生?教師的個性沒了,學生會有嗎?一係列的教學思考在困惑著教師,值得認真反思。
所以,筆者認為,素質教育的根髓其實是培養全麵的、個性化的、創造性的人才,而現今素質教育的教學方法卻要求教師整齊劃一,思想高度統一,這其實是與素質教育的內涵相背離的。有了很先進的教育理念,也有了很先進的教育教學設備,卻又用一種大套子把所有教師的思想與方法套起來,使所有教師不能用自己的想法來貫徹素質教育的實施,這種素質教育其實應該是一種“應試教育”,又或者說是沒有認真理解好素質教育的真正精神與內涵。
從隋朝建立“科舉製”到現在的“應試教育”,這種應試體製沒有根除絕對有其合理性。這是廣大百姓孩子得以華麗轉身的唯一途徑,也是體現教育公平的唯一途徑。隻是社會發展到了現在,那種落後的、隻知道“死讀書、讀死書”的落後的教育觀念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需要注入新鮮的血液使其獲得新生,那麼這種具有再生作用的“血液”該怎樣獲得?得到後又該怎樣來實施?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辨別什麼是真正的“素質教育”?麵多這麼多的問題,不僅是針對製定政策的最高學者,也針對一線的授課教師,都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敢於說“不”,隻有這樣,教育才能前行,社會才能前行。
“李吉林的情景教學法”曾在教育界引起空前轟動,這種先進的教學模式得以在全國推廣。大家對這種能夠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一定的情緒色彩的、生動具體的教學情景的教學方法頂禮膜拜並紛紛效仿,最終怎樣?結果是所有的“優質課”“公開課”“教學能手課”課都上成了四不像——沒有一個人能上過李吉林的“情景課”,最後大家一致得出結論:沒有任何課能夠複製,也沒有任何教師的教法可以複製,也沒有任何教學模式可以複製。成功的教學方法或者是教學模式,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都是特立獨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