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對初中英語課堂有效性的影響與作用
課程整合
作者:張小強
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一種新興教育手段,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表現出了明顯的優勢和作用。不僅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學習內容直觀、生動、科學地展示在學生麵前,而且通過聲音、圖像、情景創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優化了課堂的學習效果。本文就信息技術在英語課堂“教與學”的過程中產生的積極有效的影響和作用做幾方麵探討。
1 利於打破傳統模式,激發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對於初中英語教學來說,興趣對學生學習狀態和學習成績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現在的學生積極好動,有強烈的現代意識和表現欲。因此,教師可以充分抓住這一特點,利用信息技術將課本的文本轉換成圖形、圖像、視頻或者動畫,將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升級為今天豐富而具有新意的學習內容,無形中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起他們的表現欲望,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魯教版)初一Unit 9“Do you like bananas”一課時,筆者首先告訴學生:今天是一個晴朗的日子,我準備帶著大家去野餐,那麼,我們準備哪些食物呢?“What do you like? Do you like bananas?”教師邊引導邊播放動畫音樂Let’s have a picnic today,學生跟著歡快的節奏一起感受野餐的樂趣。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在音樂和問題創設的情境中充滿興趣。接下來筆者利用網上的Flash課件,將食品類的單詞直觀地呈現給他們,進一步引導學生聽、讀新單詞,並區分食物單、複數,然後練習句型“Do you like...”。在這裏不得不說,信息技術的運用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沉浸在期待的心情中,在愉悅的享受中完成了教學目標,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2 創設情境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語言學習必須要有賴以生存的環境,任何一種語言隻有在一定的情境中學習,才能保證學習的高效性。因此,外語教學往往是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實現高效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單詞、短語、句型設計成情境模式,把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搬入課堂之中,不但豐富了課堂內容,而且讓學生在角色中進行情感體驗學習,降低了課堂學習的難度。在一個或者多個“興奮點”的刺激之下,學生會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對於提高課堂效率有著積極的作用。
例如,在學習初二下冊Unit 1“Can you come to my party?”時,教師首先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Repeat the words above in Chinese. Tell them my obligations in Chinese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use target phrase ‘have to’.”(昨天,我收到一封來自同學的邀請函,她請我去參加萬聖節聚會,可是我有些重要事情要做,不得不學習,我怎麼跟她說呢?如果你們是我的話,會怎麼解釋呢?)筆者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同學的邀請函,然後通過一段視頻展示了西方萬聖節的場麵,學生興趣盎然,開始學習如何回答,有的幫助解釋,有的幹脆爽快地答應……學生在積極的交流討論中,學會了如何邀請別人和如何回複邀請,而且對西方的節日文化和風俗習慣有了深入的了解。
3 調動多種感官,提高記憶力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感知事物都是通過多種感官進行的,視覺獲得知識效率占83%,聽覺占13%,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於觸覺;如果幾種感官同時參與記憶活動,那麼會明顯地提高記憶力。而信息技術輔助英語教學過程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音、形”結合,通過多媒體與網絡結合,可以將無聲的教材變成有聲、有形、有動畫的集各種試聽信息於一體的教學內容,從而更加接近學生的接受水平,易於接受信息並掌握學習內容,提高記憶力,也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