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與思考
課程整合
作者:張海燕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信息技術是數學教學中最直觀、最形象的輔助工具,它有利於培養學生形成抽象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空間想象思維,豐富學生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信息技術輔助數學課堂教學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它能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原理、規律轉變為形象直觀的線條、圖形、動畫等信息傳遞給學生,使學生感覺數學也很簡單、很有趣,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信息技術手段的不斷完善,信息技術越來越多地被廣大數學教師選用,它已成為一種最實用的教學工具。為收到好的教學效果,一線數學教師隻有科學合理地運用好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認知和理解能力,提高數學運用技巧,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下麵結合具體課例,筆者談談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1 巧用多媒體技術整合數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小學生由於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他們對動態的數學信息較為敏感,願意接受那些變化的信息資源。另外,隨著網絡化時代的到來,學生對網絡資源甚是喜歡。作為信息發展的產物,在新課標背景下也很受教師的青睞,這種教學方式也使教師從繁重的教學工作中解脫出來。因此,利用多媒體網絡課件進行數學情境設置,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認知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實現合作和探究式學習,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進行“認識圖形”的教學時,筆者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製作了多媒體動畫課件,根據學生喜歡的奧特曼動畫片,展示一組奧特曼送給小朋友們的暑假禮物,提問:這些禮物都是由我們學過的幾何圖形組成,你能找到它嗎?你能用我們學過的那些圖形再做一個新鮮的禮物送給你身邊的小朋友或者你的親人嗎?給學生一段時間,讓他們利用學具進行自由組合,也可以進行小組合作探究來完成學習任務,並把自己的成果拿到前邊來,用實物展台展示給大家,說出是用哪幾個圖形組合得到一個新禮物的。通過學生的自我展示,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筆者提示學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在課下自己搜索相關材料,看一下生活中還有哪些圖形沒有看見過,把喜歡的圖形下載下來和同學一起分享。這樣教學,可以豐富學生學習數學的途徑,拓寬學生學習數學的知識麵,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2 巧用多媒體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收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好的方法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學生學會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讓學生掌握相應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思想是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是分析數學過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路。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巧妙運用數學思想能有效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使學生對陌生的問題感覺很熟悉,很難解決的複雜問題進行簡單化處理,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直觀化,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例如,在學習“用比例解決實際問題”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兩個題目,一個是:買5支鉛筆需要15元錢,那麼買8支鉛筆需要多少錢呢?另一個是:買一支鋼筆需要8元錢,買一支圓珠筆需要3元錢,那麼買6支鋼筆的錢可以買多少支圓珠筆呢?教師在多媒體上出示這兩道題的分析思路,提示學生可以利用“比例的方法”來解決這類問題。這個是純數學知識的運用,告訴學生這個經驗,並及時總結積累數學思想或者方法,該掌握的必須熟練掌握,這樣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