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借力信息技術 整合前置設計(1 / 2)

借力信息技術 整合前置設計

課程整合

作者:宋麗敏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適應時代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進行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借助多媒體,設計形式不一、豐富多彩的前置作業以鍛煉學生的各項技能,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1 引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由此可見,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尤為重要,是適應時代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進行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作為教師,思考如何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策略,教會學習方法,進行引導、學習指導尤為重要。那麼,如何將英語前置作業與多媒體有效結合?

2 小學英語“前置性”學習情況調查

2.1 前置性學習

前置性學習又稱“前置性”作業或“前置性”小研究,是教師在講授新課內容之前,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所進行的嚐試性學習,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憑借原有的知識、技能和能力,通過自主探究嚐試建構新的知識體係,允許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存在一些學習的障礙與未能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來聽課,以提高其聽課的目的性和學習效率。

2.2 調查情況分析

“前置性”作業能否為課堂起到真正的輔助作用?是否能夠真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此,筆者對學校中高年級“前置性”作業的開展情況做了調查。

1)學生態度的差異。想學的學生,他們對於新知的探究就像海綿一樣,充滿了熱情,在完成各項“前置”任務的同時對自己的要求也特別高,極其願意去出色地完成;而學得不好的學生往往是一種厭煩的心理,光聽課就很不理解,更不要說自己學了,無從下手。

2)學生能力的差異。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所不同,有的學生願意自覺、自願地去學習,對所學知識消化並內化;有的學生則不同,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再三指導和督促。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也造成完成前置學習質量的不同。

3)學生習慣的差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的學生學習新知識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從一、二年級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獨立查閱資料,完成各項準備工作;有的抱著“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想法,應付完成各項作業,需要教師和家長手把手地進行指導,造成前置作業流失,沒有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4)教師設計把控的差異。“前置性”作業的設計來源於教材,但設計的練習又不僅僅局限於教材,因此,同樣的原材料交給不同的教師,結果也就因人而議。好的教師把握教材熟練,設計的“前置”練習要求明了,學生學起來層次分明。

3 借力多種媒體,提高設計實效

3.1 視頻童話,前置學生的想象空間

借助多媒體,將充滿神奇色彩的童話電影引入英語課堂,激活英語教學,激活課堂;帶著學生步入英語的世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英語教學更輕鬆、有趣、快樂、易學!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2A Unit 4“Clean the table, please”這個單元時,為了讓學生操練語言“Clean the..., please. Let’s clean the...”,同時培養學生樂於助人、愛護環境的意識,在布置前置作業的時候,筆者給學生播放了一段白雪公主來到小矮人家裏的視頻。小矮人家裏因為長久沒有打掃而髒亂不堪,白雪公主準備為小矮人打掃屋子……筆者布置的分層任務是:

1)想象你就是白雪公主,用上我們所學的語言進行操練;

2)白雪公主是個善良的姑娘,小動物們都喜歡幫助他,把你自己想象成一隻小動物吧,用上學到的語言進行操練;

3)你可以準備一個喜歡人物的小頭飾,下節課我們一起來演一演。

童話故事激起了學生的參與欲、創造欲和同情欲,大家非常認真地準備,在課堂上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所學的語言得到了很好地操練,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