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I am a bird. Let me help you.
B: Clean the table, please.
A: All right.
B: Thank you.
學生也應能夠幫助白雪公主而顯得異常興奮。
3.2 音頻歌謠,前置學生的創造空間
兒童歌曲有著動聽的旋律,歌謠有著明快的節奏,也是平常英語教學中常用的一項教學活動。它們能加快學生學習語言和鞏固語言的速度,同時也讓學生的語言學習更輕鬆。
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2A Unit 3“Look at the moon”這一單元C部分時,筆者給學生播放了一段Flash Big, big world,讓學生熟悉旋律,替換歌詞,他們興致濃厚。筆者設計的分層前置作業是:
1)小小發明家:編一個相似的兒歌。
2)小小填詞家:根據旋律填上其他單詞。
提示:on the farm(cow、duck、pig、dog、cat)、in the park(bee、bird)、in the sky(sun、moon、star)。
第二天的課堂上有的學生的設計使筆者眼前一亮,有的學生還讓爸爸媽媽幫自己錄音、攝像,課堂上學生盡情展現,充分體現了智慧和創造力。
3.3 概念導圖,前置學生的思維空間
借助聯想學習和記憶詞語,對所學內容能主動複習並加以整理和歸納。在前置性作業情況的調查中,有很多學生也希望教師有學習方法和策略的指導,以提高自己學習的能力。在教學中將多媒體課件和概念圖法結合,使學的知識更加係統化、形象化。
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A Unit 8“A camping trip”時,有一位教師是這樣設計前置作業的:請你將外出野營所需要的物品和所作的準備進行整理,單詞、圖畫相結合。這樣一設計,學生先要理清自己的思路,搜集各類信息,包括參加野營的人物、所需物品、野營地點、時間安排、交通安排等,即緊緊圍繞Who、What、Where、When和How展開聯想。學生為了進一步了解書本內容,必然要認真閱讀文本和學習、複習詞彙和句型,還要精心準備,以便在彙報中更好地發揮。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借助音頻分段播放錄音解決WH問題,通過視頻軟件學習模仿課文語音,通過圖標掩飾,層層遞進,取得很好的效果。
3.4 照片影像,前置學生的情感空間
在蘇教版牛津小學英語這套教材中有很多介紹family的內容,筆者以前都會要求學生帶上一張全家照,在練習時拿出照片進行同桌操練。這樣的操練太過於形式化,學生明知照片上的人物是誰,但為了完成老師的任務,仍會很機械地重複“A: Who’s he? B:He’s my father. A: Who’s she? B: She’s my mother.”,這就使語言操練失去了應有的意義。
在進行2A “My family”的教學時,筆者讓學生分批將一張小時候的照片和一張全家照發到筆者的郵箱,將收到的照片做成PPT後放到班級群中,布置的前置作業是:
1)打開PPT,仔細看,你能說出照片中的人物是誰嗎?
2)將同學小時候的照片和現在的照片進行配對。
3)欣賞公益宣傳片Family的Flash,說說Family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第二天的課堂上的交流,學生競相回答,氣氛非常熱烈,發自內心的互問互答,真正發揮了語言的作用。
信息技術讓前置性作業更加豐富多彩,它將課外與課堂學習進行有效銜接,保證了作業的有效性、趣味性和針對性,給了學生想象、思維、創造和情感的空間,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