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教學語言要具有節奏性和韻律性,做到妙語生花
課堂教學的節奏,是指教學中的一切要有秩序、有節拍地變化。課堂教學節奏的變化直接作用於學生的感官神經,有利於知識信息的傳遞和接受,有利於學生思維的進行和記憶的貯存。因此,課堂上可以依據教學內容的變化,通過富有節奏感的教學語言,去體現不同的情感色彩。針對信息技術學科語言概念性和理論性比較強的特點,可以把枯燥難以理解的專業知識變成形式活潑的兒歌、故事等,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學中文輸入法時可以以兒歌“中文輸入右下角,輸入方法要記好,輸完拚音按空格,詞組輸入效率高”總結。介紹畫圖軟件的時候,可以請學生念念這首兒歌:“有種畫布頂呱呱,能縮小,會放大;繪畫工具一大把,各種形狀任你畫。畫錯了,別著急,還有好用的橡皮擦。”把生硬機械的專業語言轉化成富有節奏和韻律的兒歌,不但活躍課堂氣氛,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 教學語言要具有啟發性和創造性,做到拋磚引玉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宋代朱熹解釋為:“憤者,心求通而未達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未達其意,發未達其辭。”學生學習時,經過思考已理解一部分,而又未能徹底明白,想用恰當的詞語表達,又苦於找不到,十分著急。這就要求教師把握時機,運用含蓄蘊藉,耐人尋味,發人深思,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教學語言,適時宜地刺激學生的思維。
在教學藝術字的時候,筆者向學生提示可在藝術字的形狀、大小、色彩等方麵稍做修改,就可以變幻出千百萬種藝術字造型。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讓學生的思維“瘋狂”了起來,給學生的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圍繞教學內容由此及彼、由表及裏開展創新思維,激發學生創新欲望和創新動機。在教師教學語言的“點撥”下,讓學生有所發現,有所鼓舞,有所創造,才能獲得“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快樂。
7 教學語言要充分與無聲語言配合,做到無聲勝有聲
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有機地運用無聲語言。地圖、教具、手勢、服飾等都是無聲語言。無聲的教學語言還包括教師的目光、微笑、姿態和手勢語等體態語言。一般來說,自然親切的目光、柔和靜雅的微笑、大方得體的姿態、簡明有力的手勢以及和諧雅致的服飾,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教師應該平時多用心關注每個學生,記住學生的名字,在課堂上能準確地喊出每個學生的名字。在課下攬一下學生的肩,愛撫地摸一下學生的頭,學生都會受到莫大的鼓舞,才能與教師產生心靈的共鳴,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動被調動起來。教師要擅於有聲無聲語言的有機運用,在那富有豐富內涵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之中,與學生進行信息的交流、情感的交融。持之以恒地去做,用心地去做,就可以產生“明”“暗”雙收的作用,產生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總之,教師充滿魅力的教學語言,雖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學生;雖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學生。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要想巧妙靈活地使用教學語言,駕馭課堂,引起與學生的共鳴,就要在學習中不斷積累,不斷創新,不斷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逐漸形成一種獨具特色,既適應學科教學又適合學生的教學語言藝術,從而引領學生自由遨遊於信息技術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