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幾種教學模式的探討(1 / 2)

初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幾種教學模式的探討

課程整合

作者:劉俊峰

經過近幾年的實踐,已經注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巧妙融合的多種意義,拓寬了學習空間,培養了以信息技術能力為平台,突破了傳統意義的教學大綱、計劃、教材,使師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信息技術的綜合能力,使之與各學科有機整合,不僅促進了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而且培養了具有綜合能力的人才。根據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原則以及每個學科固有的知識結構和特點,上課采用不同的整合模式,所以多種多樣,各不相同。通過實踐,筆者總結了幾種具體模式,這些模式從不同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掌握各種信息的能力。

1 發覺式

所謂發覺式,就是給學生提供一些有意義的實驗或有價值的線索,讓其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得出有意義或有價值的結論。信息技術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工具,主要運用於虛擬、分析、歸納、整理的過程之中,從提高基本的學習效率到完成較複雜的研究任務,都可以使用信息技術,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如在“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生物課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網絡討論區提出自己的問題,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以及自己的生活經曆,提出一些有關植物對水分需求的問題。學生可以到學校網絡討論區發帖子,與大家共享,克服了普通課堂上隻是少數學生發言而大部分學生沒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弊端。課堂上,學生充分利用教師提供的實物模型、電腦軟件、搜索工具等,進行自主發覺式學習(這裏有學科知識的獲得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也有傳統實驗與電腦實驗軟件的整合),把自己的學習體會發布到學校網站討論區上,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借鑒。

2 反饋式

反饋式是指學生在進行網上練習時,教師利用計算機網絡的優勢,及時反饋學生的練習情況,實現因人、因材、因學而教;教師利用監測係統,對現場的信息及時反饋、分析,並對共性的問題給予及時解決。信息技術的引入減少了以往學生信息反饋的環節,縮短了反饋時間,減少了教師的工作強度,提供了更多的反饋方式,可以實現對反饋信息的及時處理和綜合性分析,提高師生之間評價與反饋的質量與效率,為教學提供了更具科學性的依據。

如化學課“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中的情景:學生在自我練習的過程中,在計算機上輸入答案,計算機進行判斷,並將反饋信息顯示出來,學生馬上就知道對錯,正確答案是什麼,錯誤原因又是什麼。這種友好和諧的對話方式,學生非常有興趣。在嚐試練習、鞏固練習及自我檢測中,還可以看見可愛的提示圖片,如果做錯了,計算機會給予鼓勵。在學生的自我檢測中,教師可對現場反饋的信息進行分析,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解決共同存在的問題。

3 合作式

合作式是指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幹小組,並且給每個組都分配學習任務,學生在課內外互教互學,合作學習。既合作又競爭,學生的幹勁特別大。學生三五成群,分工協作地查找資料,互相啟發,共同討論,得出學習成果,最終都能比較圓滿地完成任務。

4 討論式

設想一下,在浩瀚無邊的互聯網上,在無限延伸的時空領域裏,許多人是和不認識的人一起來討論同一個問題,那該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例如,在講述地理“世界的地形”時,在BBS上發布帖子,發動全世界各個有條件的中學共同研討,總結地球的地形、地形變化,了解世界的地形差異,使學生既增加了知識,又長了見識。

5 競賽式

競賽式是指學生根據教師指定的主題在課前進行知識準備,在課堂上進行知識或技能競賽的教學模式。學科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競賽的技能工具,讓學生針對某一學習內容或學習情境進行競爭性學習,看誰能首先達到教學目標。課件要求界麵好、交互功能強、師生互動好、教學反饋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以多種形式的富有挑戰性、趣味性的遊戲為依托,抓住學生好勝心理強的特點,大容量、高速度完成枯燥的知識點教學,寓教於樂、寓學於樂,讓學生樂此不疲,目不暇接,緊張、開心地上完一節課,真正實現負擔輕質量高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