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教師主導作用 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課程整合
作者:嚴良貞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習方式,而小組合作學習可以看作是小集體性的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江蘇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指出:“信息技術的學習可以采取項目引導、任務驅動、主題活動等形式,選取體驗學習、模仿學習、遊戲學習、探究學習、實驗學習、設計學習、問題解決學習等方式進行個人的、小組的、集體的以及多種形式相互融合的學習活動。學習過程應該成為學生充滿快樂體驗、充滿探究挑戰的人生經曆。”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往往也喜歡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融合其他的學習方式組織教學。然而,無論是自己上課還是聽其他教師的課,總發現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往往是注重形式,忽視實質,小組合作缺乏實效。
筆者從教學實踐出發,結合其他教師的相關經驗,從小組組建、內容呈現、效果評價等方麵,探討如何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有效實施小組合作學習。
1 組建合作小組
1.1 小組標準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在分組前應先深入了解班級學生的情況,如學生的性別比例、技能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人際關係、興趣愛好、家庭條件……然後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標準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如教學主題創作性的內容時,可以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作為分組標準,讓選擇主題相同或相近的學生組成同一組,以利於學生的相互討論、合作、評價;教學知識技能性的內容時要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差異組建合作小組,並及時協調各組成員,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組合,保持各組間的學生人數及能力的均衡,以保證教學時組間競賽的公平性。小組組建完成後,組內成員均有各自的身份和職責,教師要盡量各小組保持成員的固定,以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和合作意識;又要關注學生的發展情況,及時發現各小組內的不和諧因素,適時適當地進行小組成員組間的調整,給每個學生提供進步和發展的機會。
1.2 小組人數
組員太多不利於組內交流和組員個性的充分展示;組員人數太少,小組合作氛圍變淡,也不利於組員間的互助。信息技術是操作實踐性強的課程,就目前學校普遍的班容量,筆者認為課堂上小組規模以5~6人為宜,全班分成7~8個小組,這樣既有利於發揮小組討論、實踐的效益,又可以最大可能地保證人人參與分工合作,有利於團結,形成凝聚力,便於在操作時互助。同時也有利於開展組間競賽。
1.3 小組分工
由於信息技術教室的特殊性,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往往容易產生看似熱鬧實則混亂的場麵。要使小組合作有效進行,就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引導每個小組設立不同的角色明確職責合理分工。如領導者,負責激勵督促所有組員參與活動並領導組員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指定任務;檢查者,負責分發材料、檢查組員的掌握程度、記錄結果;操作者,按小組集體意見進行實踐探究並形成成果結論;彙報者,將小組合作完成的成果結論麵向全班學生彙報交流……組內各角色要輪流擔任,以實現小組角色的相互依賴,增加組員間互動的有效性。
1.4 小組座位
鑒於信息技術課堂的特性,學生座位排列應不同於普通教室橫平豎直一排排的擺放形式,盡可能地采取圓形、馬蹄形、矩形等形式的排放方法,方便小組成員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相互討論、協作以及教師的巡視指導。
2 引導小組合作
2.1 課前準備
隻有在學生學習有了自己的見解,才能很好地開展合作學習、交流。因此,教師在課前必須花大力氣精心準備,深入鑽研課程綱要及教材,明確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並要進行學情前測,基於學生基礎明確教學任務,使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挑戰性、探索性和討論的價值。教師要對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問題)有一個總體的設計,並事先讓學生知道小組合作學習所要解決的任務(問題),讓學生去搜集資料,提前思考,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就對任務(問題)做好準備。如教學創作演示文稿時,教師需先對學生進行一次PPT操作技能檢測,以了解學生的操作技能掌握情況,並提前布置學生思考主題並收集相關資料,然後在課堂上才能根據掌握的情況引導學生有效地分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