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重點內容就是基本結構,包括順序、選擇、循環三個基本結構。通過創設情境,列舉生活當中的例子來引導學生理解。如順序結構——上體育課整隊口令(稍息→立正→向右看齊→向前看);選擇結構——通過收看天氣預報,根據天氣狀況決定出行計劃;循環結構——擊鼓傳花等遊戲(While循環),摘固定數目的蘋果(For循環)等。通過以上特定情境的講解之後,給學生布置簡單的編程任務,如編寫簡易計算器,來實現加減乘除運算,進一步鞏固和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有理解和掌握。
完成獨立任務之後,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和水平,布置一些不同層次的協作任務,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應用技能,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在Word教學當中,把每個學生假設為班幹部角色,要求他們自由結組(4~5人為宜),自定題目、自找素材、自行設計,用Word製作電子板報,然後對完成的電子板報作品進行師生評價,評選出優秀的電子板報作品供學生鑒賞;在PowerPoint教學當中,假設學生是裝潢設計師,要求他們以團隊的形式用PowerPoint設計一個裝修設計方案,要求易於講解,圖文並茂,影音齊全;在程序設計教學當中,要求學生編寫“學生管理係統”,設計團隊內部分工要明確,根據成員的實際能力分別負責界麵設計、係統統籌、數據結構設計、各部分管理程序設計等,要求程序算法得當,邏輯關係明確,運行流暢,無設計與運行問題,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成績排名、資料管理等)。
對於學生獨立完成和協作完成的任務要進行分層次的集中評價,對於好的作品要進行集中展示,對於出現的問題要給予分析和解決,這樣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有所了解,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進而適當地改進和調整教學策略。
2 從輔助學習和工作的角度出發,學生必須具備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計算機的應用已經融入到學習、生活和工作等諸多領域當中,如CAI(計算機輔助教學)、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AM(計算機輔助製造),計算機的輔助作用不言而喻。對於高中生來說,計算機在輔助學習當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可以通過“情境、角色式”任務教學方法來培養和提升學生運用計算機作為輔助工具的意識和能力,為學生以後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計算機輔助應用基礎。以網絡教學為例,學生不僅要掌握網絡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計算機在網絡領域的輔助應用。如網絡瀏覽教學,重點講解分類瀏覽和搜索引擎的使用以及在網頁中獲取圖文聲像、下載軟件、發布信息和E-mail的應用等內容。
學生掌握了這些應用技能之後,就可以利用計算機在網絡中搜集所需的資料,來完成諸如用PowerPoint製作教學課件、用Word製作電子板報和求職自薦書等的角色任務了。另外,可以假設學生是電腦公司售後服務部的員工,客戶需要重新安裝計算機係統和在網上下載安裝一些應用軟件;還可以假設學生是公司辦公室文員,負責收發E-mail和發布公司信息,來加深學生對於E-mail和信息發布的理解和應用。
“情境、角色式”任務教學方法的運用,使得學生提前進入各種角色或情境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索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和信息素養,使得信息技術教學更有目的性和前瞻性,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信息化工具使用基礎。
參考文獻
[1]李藝,鍾柏昌.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案例與評析:必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愛勝.信息技術新課程教育發展縱橫談[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8(1):6-8.
[3]鍾柏昌,付小林.例談信息技術教學情境的創設[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8(5):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