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常用的計量單位”一課中,教師利用網絡教室,由學生通過網絡自由組成學習小組,要求小組合作將常用的計量單位進行分類整理,再比較各個小組整理過程的清晰以及整理結果的完整性。這很好地解決了傳統教學方法中,教師無法對學生整理過程進行及時掌握的缺點,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小組的情況,提出指導。如此一來,保證了學生小組合作與學習的效率,同時又保障了學生自主探索的有效性,有利於學生在探索中對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掌握,並逐步養成學生必要的數學思想與方法。
3 運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經指出,人們對數學學習產生枯燥感和神秘感的重要原因在於其教學內容脫離實際。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內容過於理論化與抽象化,受到教學內容與時間的限製,無法滿足教學內容的創作,也無法將具有時代特征的知識傳遞給學生,沒有生機活力的課堂教學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通過信息技術的整合,恰當地選用多媒體製作課件來教學,可以很好地克服常規教學條件下信息量不足,與生活聯係不緊密的弱點,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互聯網的出現,使人們可以輕易地在網絡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源,而且時效性強的信息內容與教學內容的結合,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感覺到學習內容與實際生活、現代科技的貼近,讓學生不再是學死的課本內容,而是活著的生活,促使學生理解數學,愛上數學課。
為了實現這一點,一方麵,要提高教師的水平,要在吃透課本內容的基礎上,正確地從網絡上找到合適的內容補充到課件中去,既符合了教學要求,完成了教學任務,同時又使教學過程能夠與現代科技、實際情況相結合,使學生有興趣聽、有興趣學。另一方麵,要大力提升學生的知識獲取能力。小學生還處於信息獲取能力的初級學習階段,無論是計算機操作還是網絡應用能力,都有很大的欠缺。可以通過教師在課堂上開設專門學習環節,以及教師製作課件放校園網上,再由學生自由下載學習,使學生逐步養成知識獲取習慣。特別是要教會學生正確使用校園網、互聯網的搜索工具,使學生能夠使用網絡完成教師布置的知識搜集作業。
如在講授“節約用水”知識中,教師向學生布置作業內容為從網上搜集有關水的知識,有些學生搜集了水資源測量知識,有學生搜集了水資源的整體情況,還有一些學生了解到了長江三峽這樣具有代表性的水利知識。而無論是什麼樣的結果,通過自主地搜集知識,使學生初步擁有了知識獲取能力。
4 結語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受益匪淺。在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整合中,通過多媒體課件的製作、互聯網學習的運用,可以充分創造出一個有聲有色、圖文並茂、逼真形象的教學環境,為教師順利實施教學提供有效的表達工具,既幫助教師提升了講課效率,也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並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要的是,通過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使學生逐步養成了應用現代科技成果開展學習的習慣,培養了學生的知識獲取能力和獨立學習能力,為小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東海.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應用中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9(S3).
[2]周長勝.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幾點探索[J].現代教學研究,2011(1).
[3]呂曉明.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