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多媒體應用原則 優化數學課堂教學
課程整合
作者:楊梅
要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就要遵循科學性原則,堅持必需性原則,突出針對性原則,強化實效性原則,不斷提高多媒體技術運用的實效性,讓多媒體技術切實為課堂教學服務。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技術迅速興起,並進入課堂教學中。它以電、光、形、聲多種媒體技術的組合而取得巨大的優勢,逐漸成為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它圖文並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能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進入學習環節,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它的直觀性、交互性、智能性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能靈活運用,並展現出其不受時空限製的優勢。然而在多媒體運用中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教師走進多媒體運用的誤區,不論是否需要,不分對象如何,在可用可不用的情況下也都要使用多媒體技術,給人一種沒有多媒體就不是現代課堂的錯覺。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該如何科學、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
1 遵循科學性原則
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部分教師隻看到多媒體手段帶來的正麵作用:精彩的視聽效果,豐富的內容變化,學生表現出的極大興趣……卻忽視了多媒體教學帶來的負麵作用:融入了過多的非數學元素,衝淡教學主題,弱化學生的抽象思維,熱鬧背後的效率低下,等等。比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乘法的認識”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學習情境:天空飄動的白雲朵朵,潺潺流動的溪水,地上可愛的小動物,溪水中遊動的魚兒……學生馬上被精彩的畫麵吸引,興高采烈地對畫麵品頭論足。當教師想從畫麵引出教學內時,才發現學生根本沒將畫麵內容與今天的學習聯係,沒有去注意小動物們是幾個幾個排列的。這種導課方式就是失敗的,對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也是失敗的。還有教師仍以傳統教學手段為主,僅僅將多媒體手段作為課堂教學的“裝飾”,隻是為了讓課堂教學看起來活潑一些、亮一些、新穎一些,違背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根本屬性,隻是為用多媒體而用多媒體。
這些運用多媒體的誤區表明,在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上必須注意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要與教材貼近,要與教材的科學性相結合,切忌粗製濫造、牽強附會,隻為圖好看的噱頭,而撇開為教學服務的本質。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精心設置教學方案,科學運用多媒體技術,讓多媒體技術成為展示數學知識、節省課堂時間、促進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2 堅持必需性原則
部分教師為追求時尚形式,不管教學內容是否需要多媒體的輔助,即使運用傳統教學工具和傳統教學手段完全可以順利完成的教學任務,也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將一些計算題、一些無關緊要的圖片都放到課件裏。多媒體技術成為代替板書的工具,反而缺乏了板書可以板演的優勢。這種多媒體的運用就完全沒有必要,成為一種畫蛇添足的累贅。
比如,在學習“認識鍾表”時,一位教師就利用多媒體手段顯示一個正在走的鍾表,向學生展示分針每走一小格就是1分鍾,走一大格就是5分鍾,走兩大格就是10分鍾。以此類推下去,分針轉一圈為60分鍾。這些內容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鍾表這種教學工具隨處可見,每個學生都能從家中找到不同形式的鍾表。讓學生利用生活中的教具,更具直觀性與形象性,也更能激發學生的操作欲望和學習熱情,學習也更具生活性。另外,讓學生通過畫一隻鍾表,更能激發學生對鍾表各個指針、刻度的探究,更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更能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可見,完全沒必要去費時、費力製作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不能與具體的教學內容脫節,不能簡單認為隻有多媒體才能更好地展示教學內容。教師要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對待。隻有當傳統教具、傳統教學手段難以突破教學難點時,才運用多媒體技術作為輔助。教師要把多媒體與課堂教學相整合,充分利用多媒體突出教學重點,突破傳統手段無法解決的難點,能展示事物變化的過程,刺激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引發學生主動、積極、創新的思維,促使學生主動、和諧地發展。必需性原則應該成為小學數學教學中多媒體技術利用的一個重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