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2(1 / 2)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信息化教學

作者:王均友

1 引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對現代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方式、內容等方麵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小學語文的有效教學,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穎的教學方式逐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具有資源豐富、信息量大、圖文聲並茂等特點。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有助於將語文課文中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知識,加強抽象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係,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然而應該看到,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的實際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何改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作用,使之促進小學語文的高效教學,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2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信息技術是一種主要運用計算機網絡等現代通訊手段獲取、處理、顯示信息的技術,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主要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投影儀、電腦、電視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情境的創設,有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策略,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信息技術的運用打破了語文教學在實際教學中受時間、空間的限製,大幅度增加了語文課堂的信息輸入量,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方麵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廣大教師的青睞。然而由於一些教師觀念上的偏差、認識上不足以及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影響,使信息技術在具體運用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2.1 高耗低效

信息技術運用的一個重要載體就是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目前大多數教師都會選擇製作多媒體課件進行課文知識的講授,但小學語文教師普遍缺乏研發一個多媒體課件的能力,製作的課件大多以幻燈片形式展現,在信息的呈現、語言的表達以及交互操作設置等方麵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有的教師隻是簡單地將原先要板書的內容搬到了幻燈片上,花費精力製作的課件反而影響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出現了高耗低效的現象。

2.2 畫蛇添足

小學語文課文大都是讀來朗朗上口的名篇,以“蘇教版”小學語文為例,像《東方明珠》《登鸛雀樓》《台灣的蝴蝶穀》等文章都是介紹祖國文化風情的名篇美文,其豐富的內涵不止局限於在多媒體中展示的圖片或視頻中,同時更需要學生通過朗讀來進行親身體驗和感受。教師如果單純依靠多媒體的展示,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電子板書上而忽略引導學生在品讀中得到的感悟,反而不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往往會產生畫蛇添足之敗筆。

2.3 忽視師生情感交流

信息技術的介入增加了小學語文教學的便利性和直觀性。但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使教學關係簡單地從“人——人”關係轉向為“人——機”關係或“機——人——機”關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度依賴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使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交流被弱化,也忽略了學生在教學環節中的主體地位。這樣往往會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反而不利於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3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正確運用

3.1 明確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信息技術,首先要明確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語文教學,要把握輔助性原則、豐富性原則、效率性原則、互動性原則和實用性原則,真正做到信息技術隻是實現語文教學的一個有效手段,而不應本末倒置,要使信息技術真正為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