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蒲公英》一課,蒲公英是一種學生較為熟悉的植物,這一課學習的目的不隻是讓學生在腦海中對蒲公英有感官的印象。因此,在多媒體課件的展示中要充分考慮到對課本知識內容的豐富和與學生的互動。可以通過展示一組與蒲公英有關的圖畫或相關動畫課件,讓學生先根據自己在實際生活中對蒲公英的認識來自己進行描述,然後與課文中作者的描述相對照,以增加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避免學生對多媒體的過度依賴。由此,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不是喧賓奪主的,也不是課堂教學中必須要應用的手段,它隻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不需要用的時候,也不要去想方設法地去盡力運用。
3.2 有效創設教學情境
合理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學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情境教學的創設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充分理解小學生的情感特點——小學生的情感容易被激發。教師要通過情境的創設在課堂開始時迅速抓住學生的情感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其次,教學情境的設置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使用動態技術。教學情境的設置不能簡單化為激情導入,而應該根據課文內容的具體情況選擇創設合適的情境。
例如,在學習《哪吒鬧海》一課時,教師可選擇動畫片《哪吒鬧海》中一個恰當的片段作為新授課導入的情境創設。因為小學生最喜歡看動畫片,用動畫片進行導入,最能捕捉學生的學習興趣。《哪吒鬧海》動畫片的展現,使得學生既對課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也對這一課有了親近的感覺。可見,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迅速抓住學生的情感特點,集中了學生學習的精力,還能夠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從而為下文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為提高本課的教學質量創造了條件。
3.3 突破重難點,拓展課文知識
由於信息技術的直觀性、交互性以及其不受時間、空間限製的特點,教師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拓展課文內容,解決一些較難用傳統教學方式解決的問題。如在學習《楓橋夜泊》等古詩詞時,由於小學生的古文字基礎薄弱,對詩詞中一些字、詞的用法很難理解,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對這些重難點詩句進行多方麵的直觀闡述,並可以對作者當時所處的情境進行直觀再現,對學生播放輕音樂來渲染氣氛,讓學生的學習情感與詩人的情感有所統一和共鳴。詩歌是我國優秀的文化積累,通過播放音樂,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同時也調動學生喜歡朗讀和背誦詩歌的熱情。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不是整堂課都要運用,而是在需要它的時候。比如語文學習重點難以很好地呈現給學生,教學難點用傳統教學方式難以實現的時候,多媒體技術就可以輔助教學,使語文教學實現重難點的突破,啟發學生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同時也激發學生對古文的親身感受,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4 結語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中的運用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教師教學方式提出的新要求,它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世界,還能使小學語文的學習變得直觀有趣,為語文學習提供了很大的便捷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陸慶高.彰顯多媒體教學在數學課堂中的優勢[J].中小學電教,2010(1).
[2]陳海橋.劄劄弄機杼為何不成章:談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思考與策略[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