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運用多媒體激活政治課堂教學(1 / 2)

運用多媒體激活政治課堂教學

信息化教學

作者:邢獻軍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化,多媒體技術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利用多媒體技術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課堂效益,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把學生的多種感覺調動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政治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省時省力,還能增加授課內容,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使政治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優化課堂教學

傳統的政治課堂教學是一種“評書式”的一言堂教學模式,大道理講一堆,小道理講一筐,聯係身邊的生活實例少,知識單調乏味,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一節課中,剛上課學生注意力還能集中,過一會兒注意力就開始放鬆,再往後開始走神。學生在這樣的狀態下聽課,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因而極大地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克服了這一弱點,多媒體手段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並能滿足學生心理的需求。多媒體技術改變了以往教師課堂上隻單純利用口語和板書形式,多媒體技術融文本、圖像、動畫於一體,可實現化靜止為運動、化抽象為直觀、化枯燥為興趣。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和景,就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習政治課的熱情。

例如,在講到我國的民族大團結時,先給學生播放電影《鄭成功》,介紹鄭成功收複台灣的曆史:“在公元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占了我國台灣,鄭成功下定決心一定要把侵略者趕走。在公元1661年3月,鄭成功親自率領2.5萬名將士,分乘百餘艘戰船從金門出發。他們不懼風高浪大,越過了台灣海峽,在澎湖休整數天直取台灣。經過鄭家軍官兵的浴血奮戰,最終盤踞在台灣城的荷蘭軍總督揆一,被迫到鄭成功大營在投降書上簽了字。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裏收複了淪陷38年的我國神聖領土台灣,打敗了外敵的入侵,維護了祖國領土的完整,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也沉重地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擊敗外國殖民國家,使台灣又重新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學生看完後熱血沸騰,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學生會感到偉大的民族精神始終是鼓舞我們民族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勝強敵支柱,是實現“中國夢”的力量源泉。運用多媒體教學,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喚起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使學生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這些效果是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教學效果得到增強。

2 運用多媒體改變教學方式,轉變角色,突出學生地位

政治課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其教學目的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觀點並付諸行動的過程。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教師“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課堂缺乏民主、平等的氛圍。為了更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就必須改變這一狀況。而多媒體輔助政治課教學,卻能改變這一現狀。多媒體信息技術介入思想政治課教學,打破了原有的“一塊黑板、一張嘴、一支粉筆、一本書”的“評書式”教學模式,以其生動、形象、直觀、有趣等特點,營造出和諧寬鬆的教學情境,符合初中學生的特點,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如在講“可持續發展戰略”這一課時,通過多媒體播放《敕勒川》課件,讓學生欣賞草原美景。美麗的大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於當時牧草過於茂盛,成群的牛羊都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之中。隻有當一陣陣清風吹過時,“草浪”動蕩起伏,在牧草伏下去的地方,牛羊才能閃現出來,整個草原生機勃勃,就連那天空也為之潤色。再讓學生觀看現在由於經濟不當發展帶來環境問題的圖片。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一些低端產業開始向中西部轉移,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環境汙染問題也凸顯出來。昔日那一條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如今變成了臭水溝,草原荒漠化加劇了,牧區的經濟雖然騰飛了,牧民卻充滿了抱怨與無奈。當學生看到這些畫麵時,感受身邊環境的惡化,了解我國目前麵臨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目前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這時給學生講述國家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原因,讓學生通過課件討論在發展經濟時,如何才能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才能夠保持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經濟發展必須走邊治理邊開發的良性循環,充分利用資源,從源頭上消除汙染,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樣就把抽象的理論轉化為感知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