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記憶的傳奇(1 / 1)

記憶的傳奇

兩江美文

作者:老譚

編前語:

2010年6月18日,繼浦東新區、濱海新區之後的第三個國家級新區——重慶兩江新區掛牌成立;7月18日,兩江新區工業開發區相繼成立。為慶祝兩江新區工業開發區成立三周年,由重慶兩江新區工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重慶兩江新區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主辦,重慶日報、紅岩文學雜誌社參與聯合主辦,組織了“恢弘史詩美麗兩江”征文采風創作活動。作家們深入開發區,采寫兩江建設者的艱苦創業,記錄兩江新區的開發建設,展望美麗兩江的未來前景,創作了一批“兩江美文”,謹輯錄部分作品,以饗讀者。

初夏的驕陽恣意炫耀得明晃晃的民國街,像兩江新區的一個異類,鑲嵌在翻開了的大片褐黃泥土間。距它不遠的禦臨河上,一座新建的索拉大橋已見規模,即將合龍,預告著它與龍興古鎮要喜結連理。

我是第三次到這裏來了。第一次來,老遠便望見一麵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迎風飄舞,禁不住一陣心顫。走在仿建的街上,忙不迭地睃巡夾街而起的房屋建築,似曾相似,又頗陌生。呼吸中帶著些許水泥味。第二次來,電影《一九四二》剛拍過不久,日寇轟炸的破壞場景隨處可見,殘壁上的黑色硝煙也未抹去。惟有橫街的五彩樓牌,歡迎威爾基的應景標語格外醒目,與轟炸殘景適成對照,是要給人留下一點曆史印象吧?這一次故地重遊,五彩牌樓依然保留著,戰火的遺跡卻是沒有了。

一而再,再而三,除了新異感,倒使我可以冷靜的觀察,體味,追尋,思考。入口處的中央公園,如果比對原址在大梁子的中央公園,似亦不是,備份而已,但猛一下就已把人引向懷舊時空。沿街信步遊,老茶館,老客棧,老商號,老銀樓比肩而立,依稀透出民國風貌。特別是新華日報館和國泰電影院,形製色調幾可亂真,老重慶都會記得那個樣子。就連牆上的明星廣告,藥品招貼,乃至路邊的深綠郵筒,細節的真實亦隨處可見。石堡坎,石階梯,陡斜的小街,斑駁的苔痕,大都浸潤著重慶的特色和歲月的滄桑。尤其在物的仿作之間,還植入人的追效之行,比如麵塑和糖塑工藝,比如長衫先生和短褂苦力走走停停,還比如頭戴美式船形帽的國軍女軍官款款而來,平添了多少民國風情和昔日氣息。要不是新添的兩三家店鋪招牌文字字序錯了,這條民國街真難找出好多瑕疵,在全市的仿古仿舊建築群中實屬少見。

兩年前,乍聽說興建民國影視城的構想,我曾私下視為可疑。記得因由是,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李前寬到重慶來,主持大陸與台灣的電影交流活動,其間提出了引資若幹億,與重慶合作,在悅來國際會展中心附近選址建一座影視城的協議,市長黃奇帆,宣傳部長何事忠都欣然接受了。我與李前寬,肖桂榮夫婦結交始於將近二十年前的電影《重慶談判》,因而被邀請參加電影交流活動,大體聽說了這件事,即使反應是大不以為然。因為我知道,全國各地建影視城,大多數虧本,我不願意看到重慶跟風而重蹈覆轍。在一些場合說了,不管用,隻好各自保留意見。

影視城定名為民國街,似乎是最近一年內外的事。我先後三次到民國街,一次比一次更加堅信,單就影視拍攝而言,盡管越來越多的影視劇組會來取景可以料定。我讚賞民國街,心意所鍾決然不在這方麵,而是在於它的文化傳承價值,以及從中體現出來的兩江新區創新發展的精神指向上。

對於重慶人和重慶城來說,民國時期,特別是抗戰首都時期,是永遠不應該,不允許忘記的。重慶人第一次有了國際大都市的意識,重慶城第一次有了國際大都市願景,就是民國的抗戰首都時期。非惟此也,廣及與整個中華民族,那一時期也是偉大複興夢的一個無可超越、無可替代的偉大節點。而民國時期的重慶城市地標性建築,則是那個偉大節點的音樂符號,其文化傳承價值為包括文字,圖片,繪畫,電影在內的文化承載形式所遠不能及。但是,由於諸多眾所周知的原因,大量相關建築迅猛消亡了,曆史的記憶麵臨嚴重的被衝淡,甚至被遺忘的危險。直麵這危險,維護和傳遞曆史的記憶,迫切需要責任感和擔當力。建成民國街就彰顯了責任感和擔當力,這比影視城能否收回投資珍貴千百倍。文化不總是用金錢來衡量。

從初始動議,到民國街形成時下的風貌,並且即將展開二期建設,無疑還是兩江新區超常規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並非一般的縮影,乃是獨特的縮影。兩江新區創立甫三年,橫空出世的保稅港區,工業園區,會展中心,物流中心,以及雲計算,汽車城,軌道列車,小型飛機,無一不具備傳奇魅力,民國街則是其間獨立特性的傳奇。獨特就獨特在,不是與GDP直接掛鉤的物質文明之奇,而是與精氣神血肉相連的精神文明之奇,是構成精神文明筋絡的曆史記憶,足可以稱為記憶的傳奇。正因此,我期待著民國街能擴建得更加精美,稱為民國時期重慶城市街區建築的經典袖珍版。我將會N次走進民國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