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諷的言語是一把雙刃劍,在傷害別人的同時,也會傷害到自己。
你喜歡聽別人的嘲笑與譏諷嗎?相信你的回答肯定是“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你不喜歡聽嘲笑,那麼就不要讓自己嘲笑別人。忍住嘲諷的言語,對自己是一種保護。
法國巴黎有一名美食專欄作家,經常在文章中特別讚譽某家餐廳,或言辭尖刻批評某些餐廳的菜肴。有一次,這位作家在專欄中對一餐廳的菜色作出“像豬食”的評語,以致激怒了餐廳老板。該老板事後特別邀請這位作家去試吃“精致美味的佳肴”,不料美食專家吃完後臉色大變,暈倒在地,送到醫院時氣絕死去。餐廳老板被警方逮捕收押後,坦承“設毒宴”下毒,他說:“批評我們的美食像豬食的人都該死!”這真是叫人瞠目結舌。
這個故事並非聳人聽聞,從古今中外的曆史我們可以了解到,有許多的殺身之禍,都是由於譏諷別人引起的,所以古語才會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說法,目的也就在於告誡我們要注意說話,忍住譏諷別人的語言,不要逞一時的口頭之快,而不顧後果。
《左傳》中記載,晉國派郤克會盟於齊。齊人掀開帳慢,讓婦人看郤克。郤克進宮,婦人在後房笑。郤克回去後,請求伐齊,大敗齊國。之後,齊侯到晉國朝拜,快要送上玉器的時候,郤克上前說:“你們這次來,是因為婦人那一笑。”
為了不能忍住嘲笑別人的痛快,就得承受亡國的痛苦。不能忍小者,則要承受大的打擊。
古人早有明訓:“言語傷人,勝於刀槍。”許多人常以“嘲弄”他人為樂子,也有部分綜藝節目的主持人,戲稱未能在比賽中過關的來賓“笨”,或嘲笑比賽者的長相“醜”。有些雖然屬於玩笑性質,但總讓人覺得不妥,畢竟“尖酸刻薄”,“有失厚道”的批評,會使聽者產生不悅;因此,古人說:“喪家亡身,言語占八分”,似有其道理,真是叫人不得不謹慎。
有這樣一則故事:蘇東坡跟佛印到金山寺坐禪,一個時辰後,蘇東坡備感身心舒暢,便問佛印:“大師,你看我坐姿如何?”佛印點頭稱讚:“真如一尊金佛!”佛印反問東坡:“你看我坐姿如何?”蘇東坡嘲笑道:“恰似一堆牛糞。”蘇東坡回家後對小妹說:我今天贏了佛印禪師。聽了經過,蘇小妹樂不可支:哥哥,你輸大了!人家大師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如佛,你心中有惡,所以才視禪師如糞。蘇東坡頓覺汗顏。
嘲諷別人其實就是變相地嘲諷自己。首先它體現的是自己沒有水準和氣度,另外,嘲諷他人最容易樹敵。即使你妙語連珠、字字珠璣,也要忍受住炫耀才華的誘惑,做一個沉默的人,做一個明哲保身的人。
“靜者心多妙,超然思不群”。沉不住氣的人在冷靜的人麵前最容易失敗,因為急躁的心情已經占據了他們的心靈,他們沒有時間考慮自己的處境和地位,更不會坐下來認真地思索有效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