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巧設交往話題,訓練表達能力
教材中口語交際的話題,大多是從日常的生活取材,如問路、請教、道歉等。但如果我們簡單地將這些話題照搬到課堂上,情境模擬表演一下,學生所說的話仍會跟生活中一樣,這就意味著這樣的口語交際課失去了“教學”的意義,學生表達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中注意以下兩點:
一方麵要加強對教材話題的研究和指導,如“打電話”的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打電話時要說清事情,要講禮貌,更要將這個話題置身於一個交往情境中——打電話請假。學生說:“老師,我今天有事,不能來學校。”老師故意製造難度“為難”學生:“你有什麼事呀?不行,今天這堂課很重要。”把學生預想不到的情況呈現出來,“逼”學生去應對,從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另一方麵要根據表達能力的訓練目標,獨立開發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找準他們的興奮點,以真實的“問題解決”來組織我們的口語交際課堂,把學生帶入貼近生活實際的交際情境中去。
【教學回放】於永正老師《外貌描寫及轉述通知》的主要流程:
(1)上課鈴響,於老師還沒有來。這時一位年輕女老師走進教室,請學生轉告通知內容。
(2)於老師:你們說說這位阿姨的樣子,我猜猜她是誰。
(3)於老師:小朋友,她臉上有什麼特征?
(4)於老師:小朋友,這位阿姨還有什麼特點嗎?
(5)於老師:誰能把剛才說的方老師的外貌,也就是方老師的樣子,連起來說一說?
(6)於老師:方老師找我有什麼事?
(7)於老師:小朋友們,通知開會,除了要說開什麼會,要帶什麼東西之外,還要把開會的時間、地點說清楚。能不能把方老師的通知連起來說一說?
上述課例中,於永正老師在自己進入課堂前先讓文教局的方老師到教室請小朋友轉告“要於老師開會”的事,這個真實的交際話題,激發了學生交流表達的強烈欲望。課中於老師從“說說這位阿姨的樣子,我猜猜她是誰”,到“她的臉上有什麼特征?”,再到“這位阿姨還有什麼特點”,一步步地由整體到細節指導學生,學會怎樣描述一個人的外貌。在轉述的訓練中,學生一開始沒有說清開會的時間,於老師一個“拿包欲走”的動作,使學生明白剛才轉達的信息不完整,最終能清楚、全麵地轉述通知內容,從而掌握了轉述的要領。於老師將這一係列表達能力的訓練,均置身於一個真實的交往互動中,可謂“潤物無聲”“水到渠成”。
三、關注多元交往,鍛煉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的核心是“交際”,是一個“你來”“我往”的交往過程。口語交際強調彼此間信息的往來交互,參與交際的人,不僅要認真傾聽,還要作出應對,與對方交換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學生在生與生、生與師等口語交際的多元互動實踐中,互相啟發、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從而實現交際能力提升。
這方麵於永正老師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的許多課例都能關注學生的多元交往,讓學生在傾聽、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真實有效的交際活動,很好地體現了雙向或多向的多元交往互動特點。如“學會勸阻”中的師生交往,當學生進行勸阻時,於老師說:“我扔麵包關你什麼事?”在學生無以應對時,於老師適時指導:“勸阻別人時要從自己這個角度說,而且態度要誠懇”;如“調解”一課中的生生交往,在學生大致有了調解思路後,讓學生在實戰中演練:為“趙亮”和“薛誌田”調解矛盾;再如“學一點問的本領——采訪”中的學生與邀請來的周老師之間的互動交往……於永正老師創設的這些真實的交際情景,無不激發了學生真正的交際需要,變單向的信息交流為多向的信息互動,變靜態單一的被動接受為多元綜合的真誠交際,從而真實而有效地鍛煉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