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陶淵明,人們自然會想到他的避世思想,隻從這個角度互涉是不夠的,教師在引導時要從陶淵明的係列田園詩開始聯係,同時代的田園詩還有哪些,同時代的田園詩人還有誰,這些田園詩都有什麼樣的共性和個性,屬於什麼樣的詩歌流派,作者情感表達方式有什麼異同,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什麼樣的關聯等等。通過這些互涉對話,目標文本就不再是一個孤立的作品,而是群體中的一員。學習一個文本,可以連帶一群文本,建立一個龐大的文學網鏈,體現學習價值和學習效率。
三、對話文本生活,啟迪生活意念
對話文本生活在平時教學中常常成為教學盲點,或者是生拉硬扯牽強附會。所謂對話文本生活,就是要聯係現實生活學習文本。隻要抓住文本和現實生活的契合點,就可以讓閱讀教學變得有血有肉富有現實意義。像教材中選入的課文,不管是文言文還是現代文,既然被選編進教材,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學習這些文本,不僅要追溯其曆史淵源,還要聯係現實生活。為我所用,應該是閱讀教學追求的終極目標。
案例三:《熱愛生命》,我對某些詞語賦予特殊的含義。拿“度日”來說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時候,我將“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陰”;而風和日麗的時候,我卻不願意去“度”,這時我是在慢慢賞玩,領略美好的時光。壞日子,要飛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來細細品嚐。
法國思想家蒙田用娓娓道來的筆調,講述了生活態度問題。像這樣的內容,學生大多是不感冒的,認為這是上“政治課”,講的是“大道理”。閱讀教學不是政治課,無需進行多少思想教育,但不能與文本的生活對話,就不會對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教師在教學時,還是要注意引導的方式。不妨給學生幾個問題讓其思考:你生活快樂嗎?你為什麼事情煩惱呢?換一種思維看你的心境,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蒙田是外國人,他和我們有區別嗎?你讚同他的什麼觀點?這個思想對比的過程,就是和文本生活對話的過程,學生也能在思考的過程中有所啟迪和感悟。
文本不是簡單的文字集合,她是文化的載體,她是文明的傳承。隻有走進文本深處,走進文本涉及的廣闊空間,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才會有更多的發現。那源源不斷的活水必定會滔滔而至,說不定會發掘出另一個精彩無比的世外桃源。
參考文獻:
[1]楊淑瑜.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淺析.教育教學論壇,2012(1)
[2]王定軍,袁安彬.解讀閱讀誤區落實教學對策.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