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遊生活之海 變課堂為生活
教學·教研
作者:白美珠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學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話題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語文學科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是生活。生活是一個萬花筒,將生活、學習相結合,讓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能夠借助學生的形象思維,達到事半功倍、化難為易的效果。
一、善用生活背景開啟智慧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應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語文是反映生活並能服務生活的一種語言工具,它與生活聯係在一起。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脫離了生活的語文,勢必會成為一潭死水,要想讓語文教學取得成效,就得合理地利用生活這片沃土。
陶行知先生說過:“脫離生活的教育是鳥籠的教育。”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背景、生活經曆是學生學習的出發點和寶貴的教學資源。在教學《十裏長街送總理》時,在平時,我們都見過周圍的鄉親失去親人悲痛欲絕的場麵,學生們有的還說自己也曾經曆過。我讓學生試著說說當時的心情,有的學生在說的那一瞬間還掉下了眼淚,教師在旁邊靜靜地聽著,說到動情處偶爾安慰一下。有了這樣的背景,教師再用悲傷、低沉的語調介紹周總理生平事跡,很快學生們猶如身臨其境,那催人淚下的感人場景,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思緒再一次拉到親人離開時的悲痛場麵。在這樣的氣氛下學習課文,學生自然而然地在無比凝重的聲音中感受到“人民愛總理、想總理、悼總理”的深厚情感,起到了不言而喻的效果。通過營造這種生活化的情境,把學生與平時的生活實際拉近了距離,憑借豐富的想象進入美妙的意境,以打通大腦發展的“天然通道”。
教師通過學生身邊的生活場景,“三尺講台才能成為激揚文字,揮斥方遒”的神聖舞台,激發學生的興趣,開啟了智慧而又靈動的語文課堂的大門,教師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教學顯得得心應手,學生也會學得自如輕鬆。
二、巧設生活情境營造課堂氛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它藝術地展現作品中描繪的那種意境,特別是對低學段的課文。這些課文充滿了生活的情趣,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那種情趣,教師應努力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充分發揮想象力,走進課文,走進生活,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建構文本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