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語文教學的根

教學·教研

作者:劉翠梅

語文所占課時之多是有目共睹的,可學生從小學到中學為什麼不能十年磨一劍呢?究竟是什麼在長期困擾著我們的語文教學?我覺得,造成小學語文教學效率低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根本原因是我們對於語文學科的性質和語文教育的目標認識比較模糊,從而導致教學方法上的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結果隻能是事倍功半。

那麼,語文究竟是什麼?語文學科的性質和任務究竟是什麼呢?新課標作出了明確的回答:“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前者強調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後者則強調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簡而言之,語文是語言,語言是交際工具。人們學習語言,目的就是掌握它,用它來運載信息,進行交際。交際自然涉及雙方——輸出和輸入,屬於輸出的是說和寫,屬於輸入的是聽和讀。語文學科的這一性質決定了語文學科的基本任務就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也就是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再說說語文學科的人文性。關於這一點,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講得很透徹:“培養學生成為21世紀素質優良的中國人是各個學科共同擔負的責任,但語文學科起著獨特的,別的學科難以替代的作用。語文教育是奠定人的精神根底的教育,因為語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質層,積澱了中華文化的精粹。教學生語言,也就是同時在用人類的精神文明,用中華文化的乳汁哺育他們成長,提高他們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

明確了語文學科的性質、任務,可以幫助我們明確目標,有的放矢,從根本上抓住語文教學的根,從而切實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培養小學生的語言素養和文化素質。既然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那麼,我們應如何切實有效地去培養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我覺得以下幾點是值得考慮的:

一、集中目標

我們應從實際出發,集中目標,切切實實花大力氣著重抓好幾項最重要的基本功。如學會2500個左右的常用字,能寫一手好字,能讀程度適合的書報,能背150篇詩文佳作,能寫400個字左右的通順作文,具備初步的口語交際能力。簡而言之,就是“識、寫、讀、背、作、說”六個字,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這六項目標不折不扣地達到了,就抓住了教學的根本。

二、注重積累

過去,我們往往重理解,輕積累,我們往往用對語言材料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感受、領悟和積累,也就是用研究語文取代了學習語文。為了“理解”,條分縷析;為了“應用”,背寫作方法,生搬硬套。教學上空而偏,結果隻能是拔苗助長,欲速不達。這正如一位特級教師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這就好比吃飯,整整幾年,可憐我們的孩子,天天在研究分析為何吃飯,分析研究各種菜裏有什麼營養成分,可就是沒有真正吃幾口,難怪到頭來個個麵黃肌瘦,營養不良,偶爾有幾個稍微健壯的,也是得益於課外自己吃的。”幾年裏,浪費在膚淺的、架空的、重複的分析研究中的時間,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因此,造成了長久以來語文教學效率低下,這恐怕也是必然的結果。因為沒有語言積累,談語文能力的提高,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的語文能力絕對不是靠老師講出來的,而是在大量閱讀、積累的基礎上,達到“觸類旁通”、“無師自通”的,即內化感悟得來的。因此,我們在這方麵還需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語文教學中的精髓。古人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講的就是積累,“讀”是語言的積累,“行”講的是生活的積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講的也是要注重積累,杜甫講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是這個道理。因此我們要堅決擯棄那種煩瑣的分析,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感悟。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感,從而提高學生感悟、意會語言的能力。學生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自然可以自由運用,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