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強語文實踐

語文是一種工具,掌握語文這個工具需要一種技能,而培養任何技能的基本途徑就是實踐。兒童學習語言從來就不是從語法開始的,絕沒有人先給他講什麼是主語、什麼是謂語等,然後再教他說話,可是,小孩子從一歲開始學話,三四歲就能說出合乎語法的比較複雜的句子,有時甚至使他們的父母都驚奇不已。這就說明,任何一項技能的掌握都需要通過實踐,語言能力不是教師講出來的,而是學生練出來的。勤奮的語文老師可以教好文字、語法與解題技巧,但語感是永遠教不出來的。既然我們都知道這個道理,為什麼大量的課堂時間不讓學生自己去讀去寫呢,老師自己卻占用大量時間去分析什麼寫作特點、修辭手法呢?這就是長期以來一些教學方麵似是而非的理論在主宰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學工作者的頭腦,導致語文教學費時甚多,收效甚微。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其他地方,恰恰是最重要的語文實踐活動被我們忽略了。學習語文的途徑是什麼,就是語言的實踐和積累,這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唯一可靠途徑。若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把大量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去讀、去背、去寫、去練,從而切實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總之,為了切實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我們就要時刻明確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目標,加強語文實踐和積累,抓住語文教學的根,把握語文教學的魂,才能在教學中少走彎路,做到有的放矢,從而切實提高語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