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自助式的快餐店,每日食客雲集,常常到了晚上八點鍾,仍有不少渴望“自食其力”的顧客在等待空位。
財 富 點 拔
做生意不光是讓對方被動的接受,而是對方主動的進入你的圈套,這才是善之善者也!出血出汗,不如點子賣錢點子是什麼?是主意,是辦法,是腦袋瓜子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
“點子也能賣錢,”有人這樣說。點子不出力,不出汗,能賣錢嗎?其實不然。
北京的李陽就是靠賣點子,從280元退職金起家,僅三年時間,就辦成了擁有數百萬元資產的“點子公司”。
東北有一家工廠為日本生產一次性筷子,一箱5000雙卻隻賣90元,價格幾乎與木料差不多,沒什麼賺頭。但是不幹還不行,畢竟這個工廠還養活著工人,不幹就沒飯吃。李陽給筷子廠出了個點子:在筷子上分別印上日文“星期一、星期二、……”當日是星期幾,就相應地用印著星期幾的筷子;而且有的筷子還印著“母親節”、“父親節”的字樣,在節日的當天便將這種筷子放在飯盒上。日本商社職員的工作很緊張,整日像機器一樣運轉,許多人忙碌得忘記了“今天是星期幾”。中午,快餐店送來盒飯,看到筷子上印著星期,使人感到既新穎、又有情趣。隻因多印了幾個字,就使一箱筷子從原價90元,一下漲到了300元。這種筷子出口到日本後,立即引起了轟動,李陽也得到了大筆的“點子”費。這不是懶人致富嗎?
為了拓寬馬路,北京朝陽區文化宮有100戶居民需要拆遷,根據當時的市場行情和慣例,每拆遷一戶需20萬元拆遷費。100戶共需拆遷費2000萬元,可是主管部門隻下撥了1400萬元拆遷費。假如這是一道小學算術題,我們可以這樣列算式解答:20萬×100戶-1400萬元=600萬元,答:拆遷100戶,還差600萬元。
這個答案,老師應該判滿分吧?但這是擺在人們麵前的一道現實的題。這道題讓負責拆遷的公司老總犯了難。巧婦難為無米之飲呀!
請看李陽如何解這道難題:
李陽請負責拆遷的單位在北京郊區買了100套商品房,此地因距市區15公裏,交通不甚方便,故每套售價權2萬元。然後又以每輛4萬元的價格,買了100輛小汽車,並注冊為出租車,送給拆遷戶每戶一輛。此車可以自己開,也可以包給他人,——悉聽君便。如此一來,拆遷戶住上了新房,又圓了汽車夢,個個皆大歡喜。李陽的點子列成算式解答為:1400萬元-(2萬元+4萬元)×100戶=800萬元。答:拆遷100戶還多出拆遷費800萬元。
就這樣,李陽憑頭腦中的點子,僅用600萬元就辦成了需要2000萬元才能辦的事。
李陽為浙江金華火腿廠出點子,把延續了數百年的整隻火腿一起賣,改為罐頭小包裝,投入市場後供不應求,李陽獲酬金10餘萬元。
李陽設計的一種新式垃圾桶,技術轉讓費累計達50萬元。
靠賣點子,李陽買了房子、買了車子,成了百萬富翁。
財 富 點 拔
現在我們應該相信點子神奇的力量了吧,點子出效益出神奇,點子能夠解決的問題,多少勤快人的勞動才能抵得上,這很難說。十年心血,百萬銅錢505神功元氣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很多人知道發明者是一個叫來輝武的先生。但要是說到《中醫藥物貼臍療法》這本書,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它的作者是廣西醫學院附屬醫院的主治醫師譚支紹。
發明人,家住陝西鹹陽城;寫書者,府上廣西南寧市。兩地中間隔著陝、貴、川、黔的崇山峻嶺,兩人並不相識。但二位高人卻把目光同時盯在了人的肚臍眼兒上,都在伺機用藥物堵上去,以達懸壺濟世、治病救的人目的。真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這也難怪,據史料記載,肚臍眼兒又叫神闕穴,為人體先天之本源,後天之根蒂,與人體十二經脈、五髒六腑、四肢麵骸、皮毛骨肉都有著極其密切的關聯。
譚醫師長期悉心研究藥物貼臍療法,並應用於臨床,為總結、繼承藥物貼臍療法,他夜以斷日、筆耕不輟,勤勉有加。1987年譚醫師寫出了《中醫藥物貼臍療法》的初稿,在這部揚揚灑灑長達20萬字的醫學專著中,譚醫師詳細論述了藥物臍療法詳加注解,理論基礎,治療原理功用與適應症,對臨床應用各科,以及從浩繁的古代醫書中搜集到的50種藥物貼臍療法詳加注解,分門別類地注明其主治病症,列出藥物配方,介紹藥物的製法、用法、注意事項等等,並闡明出自何處、何書,最後還附有祥實的臨床案例。
鏡頭切換到千裏之外的鹹陽。來輝武也有悄悄地向肚臍眼兒逼近,但他的主攻方向卻與譚醫師大不相同。曆來,傳統的藥物貼臍療法是把膏、丹、丸、散、糊等各種劑型的藥物置於患者肚臍眼上,敷藥後須加蓋消毒紗布、臘紙等,再用繃帶、膠布等加以固定,稍有不慎很容易使藥物流失,汙染皮膚和衣服,且這種方式用料及工序太多、太麻煩。來輝武揮舞快刀斬亂麻,他不用膏、丹、丸、散、糊,隻把原藥裝入小布袋中,用縫紉機軋幾圈,再做個小肚兜,把藥固定在肚臍上。這樣一來,不但省去了紗布、臘紙、繃帶、膠布,也不會使藥物流失,汙染肌膚,既省事又方便,從而解決了藥物貼臍療法商品化的大問題。
終於,兩支進攻肚臍眼兒的盟軍在易比河會師了。1989年,譚醫師所著《中醫藥物貼肚臍療法》正式印刷出版;同是在1989年,來輝武發明的505神功元氣袋獲批準文號,正式投產。
譚醫師的書在全國印刷一萬餘冊,為我國中醫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來輝武的元氣袋則多次獲國內外發明金、銀、銅獎,505保健大樓因此拔地而起,來輝武榮升集團公司總經理,卻轍向社會捐資數十萬,元氣十足。
麵對祖宗傳下的“藥物貼臍療法”這份遺產,兩位大師各顯高招。而來輝武卻畫龍點睛,創新了一點。
財 富 點 拔
正是“小小生意賺大錢”,我們在做生意時,目光雖說要致遠一點,但決不能小看了這些小生意。懶辦法,賺大錢。日本的橫濱有一位A夫人,因獨生子患病入院,便也住進醫院陪床,日夜護理,有一天,當病重的幼子想要喝牛奶,卻又虛弱地難以坐起來時,愛子心切的A夫人心如刀絞,她想,有沒有辦法讓孩子不用坐起來,躺著就能喝牛奶呢?
正好利用那段陪孩子的時間,A夫人看了一本怎樣搞發明的書讀了給他以很大啟發。
她想:用來喝牛奶的吸管是直的,人躺著喝牛奶就要灑在床上,如果吸管是可以彎的就好了。次日,她買來一支膠皮管,讓兒子用來喝牛奶。這根膠皮管,果然可以自由彎曲,兒子躺在床上即可喝奶,再也不用費力地支撐著身子坐起來喝了。但是,膠皮管卻有一股怪味,兒了剛喝了一口就不願再用了。偉大的母愛是一股巨大的力量,支撐著她,為了病中的兒子免受坐起來喝牛奶之苦,她整日在思索著。
有一天,當她看到水龍頭上安裝著塑料蛇形管時,心中突然一陣驚喜:若把吸管做成蛇形管,中間留一小段可以任意彎曲那問題不就解決了嗎?這位聰明的母親電報來到之後,還意外獲得了一筆巨額酬勞
當全世界各種膚色、說著各種語言的人們,用這種新穎的、可彎曲的吸管,動作優雅地吮吸著香甜的飲料時,有誰會想到,這是一位母親為了怕她病中的兒子坐起來喝牛奶累著,而想出的一種賴辦法呢?
財 富 點 拔
就是這樣,隻有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財富才不會從身邊溜走。
儒高風采
“商”與“文”,似乎是一對老死不相往來的冤家,“文”人的清高自守,自命不凡與商人的市儈玩世不恭似乎永遠也攪不到一塊兒去。可是在南國,就有這樣一個既腰纏萬貫,得意於商賈之道,又擅長於文字,酷愛者書立說之人,他把文化融入商業之中,以充滿著農厚中華文化神韻的酒樓而聞名。他就是集商務與文文學於一身的著名實業家兼作家呂英達。
呂英達一共開設了7間高檔酒家,並精心為每間酒樓度身過造了美妙動聽的名字:“倚閑居”灑家,“湘園”酒家,“思鄉樓”酒家,“隨芳園”酒家,“樓外樓”酒家,“緣軒”酒家,“靈芝素食館。呂先生的7間酒樓不僅是在當地久負盛名。連許多外國友人也是因真獨樹一幟的經營方式,充滿東方神韻的情調慕名而來。
說起來,呂英達涉足餐飲業也是屬於偶然,這文質彬彬的“夫子”原來是想在工業部門大展舉腳的,他與朋友們合辦過針織廠,造紙廠,紗廠,造傘廠等多家工廠,卻不是怎麼得心應手。他開餐館的初衷也很有趣——隻是為了親朋好友們閑暇相聚吟詩飲酒時能有了好去處,不料這樣一來他反而在餐飲業闖出了名堂,一發而不可收拾,到最後他讓出了大部分的股權,抽出來的獎金開設了一家又一家的酒樓,而且餐館生意興旺無比。
盡管在商界呂英達捍灑自如,然而文學作為他心中永遠的摯愛,從未被他放棄過——他天資聰穎,而且文筆清靈,且尤以詩歌最為出色,而對於古典詩歌的研究更有其獨到的見解,先後出版過十餘部作品,引起了熱烈的反響,曾有文章這樣評價他的作品:“呂先生的詩歌,是由感而發,真摯而熱烈,卻又因其古典婉雅的詩風,而顯得有節製有蘊味,顯得大氣而沉鬱。”
而正是由於呂英達先生對文化的喜愛而融入了酒樓的建設中,所以他的每一家酒樓都可以體現出濃鬱的中國氣息的文化。他的酒樓,將中國文化,中國飲食,烹飪技術都融為了一體,琳琅滿目地際沒著南北傑出畫家書法家的得意之作,為菜香、酒香飄逸之餘,平添了一習書香氣,令人徜徉於其間,頓感心曠神怡而賞心悅目,而那悠揚的古曲絲竹,更是使酒樓遠離了紅燈綠酒的喧囂浮躁。
1994年,呂英達便邀請了著名的北京仿膳飯莊舉辦了“滿漢金席精選”和“宮延樂宴”,此後,他又邀請了山東孔府和山東舜耕山莊等聯合舉辦了中國孔府喜宴”,邀請釣魚台國賓館,北京飯店和港台一些名廚聯合舉辦了:“中華美食世紀之宴。”
呂英達先生的“中國孔府喜宴”舉辦得尤為成功,這與他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分不開的,他潛心研究了孔子提出的“食不厭精”的含義,了解了孔府“喜、壽、家”三種宴會的淵源後提出:孔府宴形式隆重而十分考究,菜肴成係配套而有章有配,確實是中國文化寶貴中不可多得的一筆財富。如果這種古代飲食文化能成功運用到現代餐飲業中,體現出真美學,色彩學,營養學上的特點和符合現代衛生的原則,那將會產生新的生命力,發現灼灼燦爛的光華。
在宴席期間,他還特意邀請了古篇名手歸英秀現場表演直篇為孔府宴助興,又誠請了孔子的第七十五代孫孔祥林講解孔府宴的曆史,形式和規格等,使宴會登堂入室成為了介紹中國文化的研討會,這一創舉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舉辦期間不僅座無虛席,就連幾天後的預訂票也銷售一空。
將文化融於餐飲業,使得酒樓遠離了紅燈綠酒喧嘩嘈雜的塵俗,而以文化酒樓的特點辦得有聲有色,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生意興隆,不盡財源滾滾而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