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鑄就夢想
成功,是我們每一個人終生的追求和夢想。
奔向成功的道路總是充滿荊棘和坎坷。從來就沒有救世主,要創造幸福走向成功,隻有靠我們自己。
命運,永遠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訂下一個不悔的目標,立刻行動,用你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向命運發出雷電般的挑戰。
永不放棄,永不後退。
捷足先登市場“空檔”
千變萬化的市場盡管擁擠不堪,但也誘惑異常。經營者假如運作得當,牢牢把住市場空子,就可爭得占領市場的製高點王俊傑是大同市經濟技術開發公司的總經理。但是,這隻是塊響亮的牌子,其公司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年前,王俊傑走馬上任時,它的帳麵上隻存有6元錢,固定資產則是一台年久失修的複印機。王俊傑沒有不講藝術地去走向市場,瞎撞瞎碰,他深思熟慮,悟出真締:鑽市場“空子”,掌握主動權。上任之初,王俊傑偶然獲悉,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洗煤廠營運煤炭需要大量防凍液,這種產品一直由美國供貨,價格高,且供應不及時。
他便立即帶人到平朔考察,之後就聘請專家進行試驗和市場論證,最終建立起防凍液工廠。次年一月,在國家計委、中科委舉辦的隨車試驗中,該廠的防凍液冰點、閃點、PH值等主要指標均達到美國標準。安太堡煤礦與該廠正式簽訂供貨合同,並定為免檢產品。如今,盡管防凍液生產廠家已不少,但王俊傑領導的公司在國產防凍液技術上居領先水平,所以市場越擴越大。他們沒有停留在產品的適用在煤炭上,不思進取,而是大力洞斧地引進技術設備,提高科技會堂,先後開發出汽車、飛機、火車用的防凍液產品,銷售一派生氣勃勃的繁榮景象。
1992年,在大辦“三產”的熱潮中,王俊傑的目光沒有趕潮式地盯在辦商場、開飯店上,而是很有創意地辦了家大同航空服務公司。有人納悶:大同沒有機場,航空服務連冷門都淡不上,辦這樣的公司簡直是把錢扔進“空門”。王俊傑卻想:大同眼下沒航班,不能說雁同一帶出門的人從不坐飛機。
事實上,他們到北京、太原轉乘航班,往往不惜花高價錢,或者花幾天的時間去等 。所以,他果斷投資54萬元開辦大同航空服務公司,與一些主要城市的機場和航空公司建立了業務聯係,專門代辦購機票業務。由於手續低廉,辦事有保證,很受雁同、平朔一帶人們的歡迎,開辦至今不到一年,已贏利2萬餘元。隨著大同航班的開通,可以預料到這裏的業務會更多。同時,王俊傑又認為:他的公司生產的防凍液在市場上十分走俏。當地唯一一家專門經銷世界名牌英國殼牌潤滑油的門市部卻難以生存。從防凍液到潤滑油,都是用在機器上的產品,這不就存在一務“鏈”嗎?
王俊傑靈機一動,市場空檔不是孤空存在著,許多空檔可以用看不見摸不著的鏈拴在一起,形成一個或幾個市場,他果斷地收購兼並了這個門市部,不僅代陪為素,且創造了巨額財富。就這樣,王俊傑成世了,三年後,公司的固定資產猛增到100多萬元。
財 富 點 拔
王俊傑的絕妙之處在於: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找到市場“空檔”,都會巧妙地鑽市場的“空子”。能夠“鑽空子”,就會有先“敵”占領的優勢。在激烈的戰場上,先“敵”占領有利地形,就可以使自己處於以逸待勞的位置,爭取到戰鬥的主動權;後到戰場奔走應戰,就時刻處於疲勞、被動挨打的局麵。曆代兵家十分注重先“敵”占領有利地形的原則。
在商場上,“鑽空子”以達“先敵占領”目的的原則給我們這樣一種啟發,新產品的生產同樣需要先“敵”占領市場。不過,時時都為天下先也不太可能,在企業競爭的激烈角逐和商品市場瞬息萬變的情況下,自己的產品慢了一步,步了別人的後塵,則應當避免與競爭對手發生正麵衝突,最好另辟蹊徑,開拓自己的市場。在產品銷售穩定以後,企業經營者應時時牢記以小變對付大變,以靜製動,達到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經濟效益的目的。因為產品的質量,不隻是實物質量,還包含市場質量(消費者喜愛程度等)。商場瞬息萬變,經營者必須樹立新觀念,順應潮流,順應消費者的要求,在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謹慎穩重,生意必講求
生意場上講究“欲速則不達”,隻有踏踏實實的作用,一步一個腳印,方能在變幻莫測的商場上受益無窮,這正如兵家戰略戰術上的“步步為營”
郭樂與6個同鄉在悉尼開了一家小型水果店,店名叫“永安果欄”,主要經營水果批發業務,兼營中國土特產的批發和零售。郭樂被推舉為水果店的經理。當時水果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如何使本小利薄的小店在不利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郭樂挖空了心思。
通過觀察和分析,郭樂認識到隻有與其他的華僑果行結成聯盟,以增加資本,才能增強競爭實力。他利用在“永生果行”當過夥計的關係,向“永生”“泰生”兩家僑商果欄遊說,分析利弊關係,終於說服他們與“永安”聯合起來,一致對外,維護華僑的共同利益。結成聯盟,不僅消除了相互拆,勾心鬥角的顧慮,而且獎金更加雄厚了,郭樂躊躇滿誌,業務開展如魚得水,一切朝著良好方向進行。
“永安”果欄的銷售對象主要是華僑。華僑是自己的衣食父母,這一點郭樂很明白,因此他很注意華僑們的需求。悉尼的華僑多為礦工、小手工業者、小商人、農場主和農業工人。他們散居四鄉,平時很少進城,郭樂就將中國的土特產品送貨上門進行推銷。
他又發現這些華僑的文化程度都比較低,他們通過外國銀行向國內家屬彙款時,備受刁難。華僑在國內的親屬也大多數散居在廣東鄉下,且多不識字,進城領款也很不便,郭樂決定免費為華僑到銀行彙款,並委托國內香山縣“福如盛銀行盡管因此“永安”損失了一些經濟利益,但卻得到了華僑及他們的親屬的信任,“永安”的舉動使他們深切感到一種安全感和責任感,他們常常將積蓄存在“永安”,且不要利息,郭樂利用華僑和社會存款,進一步發展壯大永和安集團規模。
“永安”占領了悉尼的水果市場後,郭樂沒有滿足,他清醒地看到水果的銷售市場是很有限的,前景並不樂觀。積累的資金應投資到哪個方向,這是關係到了企業前途和命運的事。思之再三,他作出了向百貨業投資的決策。
在商機無限的香港,永安公司隆重開張,經營環球百貨,熱情的服務,優質的商品,“永安”樹立了良好的形象,生意興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況。
在香港立住腳後,郭樂又向上海進軍。其實他早就注視著上海的動態,幾年前就在上海設立了永安辦事處,著意收集市場行情。20世紀初的上海,正在由過去的一個小縣城變為國內工商金融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人口倍增,百業待興,外國投資者紛紛擁來,國內商賈也雲集於此,在那裏經營百貨有廣闊的市場。
郭樂決定投資200萬元,創建國內第一大百貨公司。在當時,200萬元是一筆巨資,“永安”隻拿得出60萬元,遠遠不夠需求。有人提議向銀行貸款,也有人提議“合夥”,可郭樂均予否定,他大膽采用西方國家剛剛興起的“參與製”。他憑借郭氏家庭和永安公司在華僑心目中的信譽,以“香港永安”為核心,在華僑中公開招股。華僑中的中小工商業者紛紛認股,總額達全部資本的74%,而“香港永安”投資40萬元,占總資本的20%,成為“上海永安”的最大股東。於是郭樂又控製了200萬元資金的“上海永安”公司。
有了資金,且有好的地址,郭樂馬不停蹄,從香港趕出上海開拓新天地。為了選拔店地址,他帶著有關人員跑遍了整個上海,最後選定交通便利的浙江路口作為店址。這個地段當時雖然並不是很繁榮,但在南京路上段,可以預見到其發展前景是很好的。地段選定後,還要選擇店麵的座向,為此他專門派了兩個人站在那個地段上統計兩邊行人數字。統計的結果是南邊街道的行人大大多於北麵的行人,且富商大多住在街麵麵。鑒於此,郭樂竟不惜用5萬兩白銀的年租,租用了路麵的一塊地皮,租期30年。開始時許多人感到不可思議,可後來的事實證明了郭樂遠見卓識的頭腦,盡管遇相呼應的先施百貨公司資格老開業早,但也隻能眼睜睜地看被公司的營業額一路飆葉,把自己的活路硬先生“搶走”。
財 富 點 拔
在經商中,步步為營的指導思想就是要謹慎,商場戰場一樣,一著不慎會滿盤皆輸。我們縱觀國內外的著名的企業家,在處理商務時沒有不小心謹慎的。其實,就連那些滿街滿巷竄的小商小販,也非常謹慎。筆者有一次就在西直門親眼見到了這樣一幕:夜幕降臨時分,一群小商販忙碌著在路邊擺推叫賣:有水果,有小玩意兒,突然,全部“打遊擊戰”的小販們慌而不亂,收拾商品瞬間消失在惶惑和驚悸的人們的視野,原來是工商管理人員“尖顧”來了,可待他們一走,小販子們又幽靈般赫然出現,繼續吆喝喊街,且神秘兮兮地泛是“敵進我退,敵退我進”。
毛澤東曾說過:“諸葛亮一生惟謹慎。”謹慎,的確是諸葛亮為人治事的特征。而劉備在這裏與諸葛亮的謹慎恰恰相反,正因為劉備的輕敵不慎,致使蜀軍700裏連營被陸遜付之一炬,最後隻得退避白帝城。
可見,謹慎作風對一個管理者的重要性。
當然,必須指出的是,謹慎作風必須是不泯滅開拓進取精神,不排斥勇氣和果斷的治事作風。一味地謹小慎微,無心開拓進取,不敢冒半點風險,優柔寡斷,隻會損害甚至葬送事業。諸葛亮的謹慎,郭樂、鬆下幸之助的謹慎,都是與他們的開拓進取精神、勇敢品格和果斷作風統一在一起的。試想,如果諸葛亮、郭樂等不能審時度勢,抓住機遇,那就將一事無成。
鬆下幸之助有句名言,“愈是勝利愈要謹慎”。他認為:“身為領導者,如果沒有那種素質,站在那個立場時,就無法了解勝利之後還要振作的意義,以至於自己粗心大意。如果是這樣的人來擔當領導重擔,那絕對勝任不了重任。”失敗之後,要謹慎是容易的,勝利之後,還能保持謹慎警覺的心態就難了。而這一點,對我們的企業管理者來說,又尤為重要。
樹挪死,人挪活
以下是一名公共汽車售票員的自述,工作平凡但觀念卻不平凡:我是一名公共汽車售票員,兩年前,因公司調整改革下崗,但在領導和同誌們的熱情幫助和真誠鼓勵下,我又重新踏上了工作之路,兩年的曲折波瀾,我感受頗深。
我是1991年12月到北京華生有限公司從事材料會計工作的。正當我進一步學習會計業務,準備深造時,卻聽到企業將麵臨倒閉的消息,公司上下人心慌慌,不知將來命運如何,最終因外方撤資,公司難以維持下去而告終。
無奈,1994年12月我與原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從條件較好的工作單位到一下子失去了工作,心情特別沉痛,受到一次很大的打擊。我感到不是因為自己不行,而是單位沒經營好,沒了工作。再說自己是個女同誌,又是超過30歲的人了,已過了挑選工作的年齡,又沒有什麼特長,要想重新就業談何容易,心裏很不是滋味,整天呆在家裏吃閑飯。後來,經過社會宣傳,冷靜思考,我認識到下崗也不是我一個人,是市場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隻能正視現實,振作精神,繼續努力。
我輾轉奔走,費盡周折,最後來到了如今的公汽公司第11運營分公司55路車隊。終究有了一份職業,我焦躁不安的心平靜下來,相對於其它下崗職工,我已心滿意足。剛開始接觸售票工作,覺得很好奇,工作也很簡單,往車上一坐,一天跑上幾個來回,隻管報報站、撕撕票、開關門、時間過得挺快。可沉浸在幸福中還沒多久,當冬天來臨時,我麵對的是寒風徹骨的煎熬。天剛拂曉就不得不動身上路,而此時很多人當安逸於暖融融的被窩下。由於長期跑車,飲食也沒個規律可言,饑一頓飽一餐是常事,我的生活動局不安,正如車子行駛的狀態。我不禁留戀原單位那舒適的工作環境,越想越不是滋味,感覺自己是“活受罪”。
親戚朋友聽說我當了售票員也為我叫屈,我也有些動搖了。可再一想,原單位再好,說不行一下就不行了,生活又得到什麼保證?合同也解除了,外企單位是有優越性,但風險確實大,公交工作雖然苦點累點,卻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回想失業一年多的時間裏,心裏沒底、慌慌張張,現在有了工作,卻又怕苦怕累,我覺得心裏很慚愧。再說,凡事都有一個適應過程,隻有努力去克服,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再看周圍的師傅們不都在努力工作嗎?我堅定了幹好工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