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瓷的企業文化管理模式(1 / 3)

京瓷的企業文化管理模式

日本京瓷公司(KYOCERA)由締造兩個世界500強企業的稻盛和夫先生與7名合作夥伴於1959年4月,以注冊資金300萬日元為起點創立的。現今的京瓷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家世界著名的跨國集團公司。京瓷的輝煌業績令許多公司欽羨,京瓷的企業文化受到了人們很高的評價,著名管理學家彼得·聖吉十分推崇稻盛和夫及京瓷公司,在其《第五項修煉》一書中就多次引述稻盛和夫的話,並用京瓷公司的成功做法,來闡述經營理念的重要性。在他看來,京瓷公司在用自己獨特的哲學思想在管理著企業!

一、同行公認的“優等生”

日本京瓷公司1959年成立的時候,是一家生產精密陶瓷的專業廠家,後來通過開展以原材料技術為基礎的多元化事業,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從提供原材料到係統整機的綜合性廠家。為了創造更大的企業活力,在稻盛和夫的領導下,京瓷將集團所擁有的通信運營事業與經營資源進行有機的整合,即“垂直整合戰略”,並以此作為更大的商機主題推向廣闊的市場。以“垂直整合戰略”為基礎而擴大的京瓷事業在開創新市場的同時,使通信機器事業得到了更加迅猛的發展,為整個集團的騰飛作出了貢獻。

經過多年的穩步發展,現在的京瓷集團在精密陶瓷零部件、半導體零件、電子元件、光學器材、數碼信息處理設備、通信終端設備、環保能源設備等領域是屈指可數的綜合性跨國高新技術企業。2000年,京瓷和京瓷無線公司攜手並進,完備了使通信機器事業進一步向全球化發展的京瓷集團的基礎建設,對擴大全球的通信市場份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京瓷公司以哲學理念經營管理企業的過程中,不斷構築新的管理理念,“通過設計來溝通信息” 正是京瓷在新世紀提出的,洋溢著京瓷對通信機器事業充滿了理想和將理想變成現實的智慧的口號。京瓷以超前的眼光看到,通信世界正朝著“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這一方向變革,同時認識到,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進行科學的考察和更加豐富的美學研究,為此,京瓷集整個集團的綜合實力於一身,緊密關注從零部件到產品乃至與網絡相關的係統,從中尋求能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最理想的答案。

2000年度,京瓷公司的營收入達116億美元,擠進了2001年《財富》500強的排名,使人眼目一新。與日本電子五強——日立、NEC、東芝、三菱、富士通相比,京瓷公司成立時間短,規模也小,但其增長速度和贏利性卻高得多。2000年,京瓷的營業利潤為20億美元,淨利潤率高達17%。而五強中表現最佳的三菱公司當年營業收為373億美元,贏利僅為11億美元,淨利潤率隻有3%。2001年,由於全球經濟下滑,同時期的五強均告虧損,有些甚至還出現了嚴重的經營危機,而京瓷公司的銷售額下降14%,利潤下降64%,但仍有盈餘,成為同行公認的“優等生”。

二、稻盛和夫的京瓷哲學

京瓷公司不光有超乎市場想象的利潤率,還是日本最有人情味的企業之一,這得益於京瓷的創始人稻盛和夫。這位在日本“經濟奇跡”時代被譽為“經營之聖”的企業家,創立了“愛人”、“利他”的獨特的“京瓷哲學”。

在創造“經濟奇跡”時代的日本,有四位企業家被稱為“經營之聖”,他們是鬆下公司的鬆下幸之助、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索尼公司盛田昭夫和京瓷公司的稻盛和夫,其中稻盛和夫是唯一還在世的一個。小時學習成績平平,沒考上名牌大學,患過結核病,進不去大公司,晚年又患胃癌——稻盛和夫不但沒有被一連串的失敗和波折所打倒,反而成為了被譽為“經營之聖”的企業家。稻盛和夫先生現任日本京瓷集團名譽董事長、第二電電集團名譽董事長、稻盛基金會理事長。他一人創建了兩個世界500強企業——京瓷公司和第二電電公司。

在日本工商界,年屆古稀的稻盛和夫是個傳奇式的人物。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於日本鹿兒島市,1955年畢業於鹿兒島大學應用化學專業。他曾榮獲賓夕法尼亞等6所大學的名譽博士稱號。1959年4月,27歲的稻盛和夫,從鹿兒島到了京都,用300萬日元的資本金,雇傭了28名員工起家,創辦了京都陶瓷有限公司也就是現在的京瓷集團,1966年,任京瓷公司董事長。1984年,創建日本第二電電公司(DDI),任董事長;同年成立稻盛基金會,任理事長。1997年,辭去京瓷和第二電電董事長職務,任名譽董事長。

稻盛和夫注重以自己的經營實踐為基礎,不斷地從中提煉出京瓷公司所依循的經營理念,最後歸結為一套明確的思想。這種思想結晶就是“京瓷哲學”,它總結了稻盛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度。的確,在京瓷的企業文化中,“京瓷哲學”是個核心,它被寫在員工手冊上,成為每個京瓷員工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是公司經營的主導思想。

稻盛和夫開始從事京瓷公司經營時,既沒有經營知識又沒有經營經驗,正因為這個原因,稻盛便以“作為人怎樣做是正確的?”為最基本的判斷基準開始經營,直到如今。這一判斷基準也是京瓷哲學的原點。隨後,稻盛先生又逐漸的形成了“用信念來經營”、“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麵的幸福”、“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成為漩渦的中心”、“用樂觀去構思,用悲觀去計劃,再用樂觀去實行”、“以未來進行式對待能力”、“銷售額做到最大,經費減到最小”、“認清潛在意識,持之以恒地追求理想”、“知足”、“經常做創造性的工作”、“共生”、“利己和利他”、“做無愧於社會期望的企業”等京瓷哲學中的經營理念。

1. 創造幸福的企業

人生際遇的坎坷,白手起家的艱辛,這些對稻盛和夫宛如過眼煙雲。為了思考人生和社會,他甚至一度遁入佛門。他還提出了“思想+熱情+能力=成功”的方程式,認為一個人即使天賦不很出色,依靠高度的熱情和正確的思維方法,同樣可以獲得成功。從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他汲取了精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管理哲學。他認為,辦企業就像做人一樣,應該遵循一些倫理原則,比如“敬天愛人”、“誠實公正”、“滿招損,謙受益”等。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評價稻盛和夫說,“他講他成功的曆程,講他對人生的看法,講許多與他的本行陶瓷業有關或無關的問題,到處洋溢著表麵淺顯、實則深刻的哲學思維,說來頭頭是道,娓娓動聽。”

在稻盛和夫的思想裏,一個企業應該樹立這樣的觀點:企業首先是員工的企業,然後才是股東的企業。他在《人生與經營》中寫道,“公司並不是經營者個人追求夢想的地方,無論現在還是將來,公司永遠是保障員工的生活的地方。”“在追求全體員工的物質與精神的幸福的同時,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做出貢獻。”“愛人”,也就是“利他”,已成為稻盛和夫管理哲學的精髓。在稻盛和夫這種管理哲學的感染下,形成了京瓷恒久的戰鬥力,京瓷公司的數萬員工都把企業視為一個“命運共同體”。

一個人要想經營一項事業的時候,他就必須不斷地和社會發生關係。好比你要投資生產手機,那你就要從許多廠家采購零部件,或是向社會銷售。同時,企業又是一個很多人組成的群體,在進行這些關係的處理過程中,就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時候就需要製定一個活動的標準來衡量和指導企業以及員工。在京瓷公司,這個標準就是“敬天愛人”。京瓷公司希望能在工作的時候對更多的人做出貢獻,這是一個基本的思想。比如生產一個產品,如果光是追求利益,這個事業不會成功。京瓷公司希望那些提供產品零部件的許多小工廠也能得到好處。京瓷希望有更多的消費者能夠買到他們的產品,要讓消費者有這種感覺:我買這個產品買對了。作為一個京瓷的投資人,或是一名普通的職工,也應該像他們那樣感到快樂,得到幸福。

1981年,因在工業用精密陶瓷技術開發方麵的突出成果,稻盛先生被授予“伴紀念獎”。伴五紀教授是東京理科大學的一名科學家,個人並不富有,但他把自己的專利技術收入拿出來做獎金,獎勵有誌於科學技術進步的人。稻盛和夫因為這件事而很受啟發,“既感到榮幸,又感到羞恥”。他說,京瓷是一家上市公司,而他個人也有頗為豐厚的資產,但這筆財產,並非私有之物,是取自於社會的,理應奉還於社會。在稻盛和夫看來,辦企業的最終目的是貢獻社會,而不能一味地隻是賺錢,企業既要利己,更要利人。為培養日本型經營管理人才,稻盛和夫創立了“盛和塾”,後改稱“盛友塾”,已培養了3200多名學生。為了給整個人類的科技進步發揮促進作用,他還一次拿出600多億日元,設立稻盛財團,用這筆基金設立“京都獎”,獎勵國內外在基礎研究、尖端科學和思想藝術等三方麵有突出成果的人士。稻盛的目標是把“京都獎”辦成諾貝爾獎那樣的國際大獎。

為日中友好和交流事業,稻盛先生同樣不遺餘力。當得知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後,2001年2月,稻盛和夫先生向中國友好和平發展基金會捐贈100萬美元,設立“稻盛京瓷西部開發獎學基金”,用於獎勵中國西部地區品學兼優、但經濟上有困難的大學生,促進中國西部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科技後備人才的成長。稻盛的義舉受到了李鵬的讚譽,並被中日友協授予“中日友好使者”稱號。稻盛先生還在中國各地演講,介紹自己的管理哲學,並資助有關機構培養中國的經營人才。稻盛和夫說,青少年是社會的未來。讓中國的青少年到日本來體驗日本社會的風土人情,有助於拓寬他們的視野,將來成為國際型的人才。所以2002年,京瓷還首次邀請了來自中國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30名中學生到日本參觀交流。京瓷準備將這項活動長期堅持下去,並組織日本的中學生到中國來參觀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