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擇開發技術的同時,三洋電機還分別與其他公司展開了技術合作。以往的“大競爭”可以說是全球競爭的時代,與此相比,現在則是“大選擇”的時代,所有領域都將一決勝負,也就是進入了優勝劣汰的時代。此時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強項,而技術就顯得格外注目。在這個適者生存的時代,必須在牢固掌握技術的同時,迅速將新產品商業化。這時就會遇到隻靠自身力量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需要和其他公司合作。三洋不僅與海爾,還與美國伊斯曼柯達公司就有機EL技術、與韓國三星尖端技術研究所就燃料電池技術進行了合作,同時還與競爭對手夏普聯手開發家電產品。與夏普的合作具有取長補短的意義:三洋開發環境技術,夏普開發家庭網絡技術;業務的實施兩家將獨立進行;銷售方麵,由夏普向歐洲供應微波爐,三洋向東南亞供應冰箱。
不論是與夏普的合作,或是與三星的合作,都是同樣的道理。這些並非單純的合作,而顯示了三洋電機在全球性競爭中賴以生存的戰略架構,是業務戰略中具有相當地位的一環。
三、三洋的啟示
在短短40多年中,三洋公司作為日本家電業的後起之秀,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成就。人們不禁要問它成功的奧秘究竟是什麼?
第一,成功的企業必須“製造”出優秀的企業人才。隻有“製造”出優秀的企業人才,才能由這批優秀人才去開發、製造、推銷優質的產品,“造人”是比造產品更重要的事。“造人”要從塑造企業和員工的價值觀和精神入手,用啟發和誘導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勵和釋放員工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力,形成全員的“自我改善”精神和“創造無止境改善”的管理思想。通過塑造良好的企業文化,使員工具有適應企業發展的自我改善意識和創新能力。
因此,三洋公司把單純地強製性的製度製約員工行為轉變為誘導、啟發員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自覺地遵守公司管理規範和參與公司管理規範修訂;突出員工在公司發展中的主體作用,突出員工的自我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勵和釋放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要求員工崗位自我改善從小事入手,注重示範作用,用統一的公司精神和企業文化,協調各方麵的關係。三洋公司在處處要求嚴格管理的同時,又具有一定的管理彈性,讓員工在“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約束、自我實現”的自我管理機製中成長為優秀的企業人才。
第二,技術經營是實現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徑。企業作為一個經濟組織,必須以實現效益最大化為自身的追求目標,必須圍繞這一目標的實現采取一係列的行為,而技術經營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因為技術進步的過程,是企業優化自身行為的過程,是適應社會進步趨勢的過程,是企業實現發展的過程,而這一切同時也都是追求更大效益的過程。
這個過程從樹立超前的市場意識出發,采取靈活的管理策略,進行技術創新、新產品開發和銷售服務,形成強大的技術力、市場力和形象力,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而取得競爭優勢。市場競爭的原則是優勝劣汰,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都由市場來評價,市場是檢驗企業生存能力的試金石。為此,企業技術機製的建立,必須服從、服務於市場競爭的需要,使創新過程成為推動企業走向市場、成為市場競爭強者的過程。
第三,把員工在企業中自我價值的實現與企業的發展目標相融合。三洋以理性的管理思維,超越了傳統的單純依靠製約型管理模式,把被動的事後檢查考核管理方式轉變成事前預防性的相互協作、互為監督的管理方式;把剛性管理製度的強製性實施,發展成為員工自覺的行為要求和彈性的約束準則等。通過一種順勢而人性化的管理,來強化管理的應變能力。
日本第一的網絡巨子
――軟銀公司的創業成長管理模式
軟件銀行(Softbank)公司是素有“日本的比爾·蓋茨”之稱的電腦軟件流通大亨孫正義創辦的日本最大的軟件經銷公司和網際網絡企業集團,是世界上計算機展示會的最大主辦者和最強大的高技術雜誌出版商,是集高技術出版、展示會、軟件經銷和設計諸公司於一身的聯合集團。軟件銀行從1981年創建,到躋身於世界大型網絡集團,隻用了短短的20多年的時間。並自1994年上市以來,公司股票價值已猛增了200﹪。軟件銀行奇跡般的迅速崛起以及創始人孫正義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曆,成為當今企業界密切關注的研究課題。
一、軟件銀行與孫正義
在了解軟件銀行迅速崛起的原因之前,就必須認識孫正義。
孫正義是第三代的韓裔日本人,祖籍韓國,他的祖父在二次大戰前即從韓國渡海來到日本。孫正義於1957年8月11日出生在日本佐賀縣馬棲市。1991年孫正義正式取得日本國籍。
1974年,孫正義升入高中還不到一年,就休學踏上了留學之路。這名16歲的少年趁著這次留學的機會,將日文名字“安本正義”改用在韓國時的姓氏,使用“孫正義”這個名字。孫正義到了美國,先是進入聖廉姆斯學院就讀,1977年轉學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係。為了不過度倚賴雙親寄來的生活費,孫正義要求自己在一年內每天進行一項發明。一年後,在他的“發明研究筆記”中一共洋洋灑灑記載了250項發明,其中,多國語言翻譯機的發明使他賺得不少錢。孫正義為推銷這項專利,先後發信給日本50多家家電廠商的社長,並親自拜訪夏普、佳能、歐姆龍、卡西歐、鬆下電器等10多家公司。
夏普公司對此相當感興趣。孫正義請大阪的律師公會給他介紹了熟悉夏普公司的西田專利事務所,並為他確定了專利的價值。在西田律師的引薦下,1977年夏天,孫正義由父親陪同會見了有“日本電子產業之父”稱謂的夏普公司負責開發工作的佐佐木正先生。年逾花甲的佐佐木對這位19歲的年輕人一見傾心,當下決定以4000萬日元買下他的多國語言翻譯機專利,並委托孫正義繼續開發德語版與法語版軟件。契約費用合計約1億日元,也就是100萬美元。1978年,孫正義利用這筆巨額資金,在美國開設一家名叫Unison World的公司,從事多國語言翻譯機的商品化與其後的產品開發。大學畢業的同時,孫正義將公司的經營權,以200萬美元賣給與他合夥的副總經理。
1980年3月,孫正義結束了6年半的美國留學生涯,踏上了歸國之途。回到九州老家的孫正義,立刻在福岡市南區設立了一家個人事務所。1981年3月,他將事務所遷至福岡市博多區,成立Unison Word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9月,孫正義在靠近福岡市南方的大野市,正式創立日本軟件銀行公司。10月,將辦公地點移往東京。軟件銀行從個人電腦用軟件的批發流通起家,向著成為數字化信息產業基礎建設提供者的目標奮勇進發。
軟件銀行的成長曆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81年公司成立到1989年,為軟件銀行通過軟件流通與出版事業的成長與擴大,培養企業基礎實力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軟件銀行的出版事業曾經麵臨嚴峻的挑戰,所幸公司整體業績仍能夠順利成長。孫正義因為肝炎反複進出醫院,暫時退居董事長一職,影響了軟件銀行的快速成長。但是孫正義在患病期間閱讀了大量書籍,感悟並總結出“孫氏雙乘兵法”,為軟件銀行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這個階段,整體企業組織結構尚未十分健全。
第二階段,從1990年至1994年7月股票上市,這是軟件銀行利用合夥人的力量,增強自己既有的力量,加速事業拓展,正式跨入網絡業的階段。1990年4月,軟件銀行與美國諾貝爾公司共同成立一家合資公司——諾貝爾股份有限公司,軟件銀行得以跨入網絡業。公司名稱由原來的“日本軟件銀行”,更名為“軟件銀行公司”。1991年4月,孫正義與美國最大的係統整合公司的裴洛合作,成立一家從事網絡係統整合事業的合資公司。1994年2月2日,軟件銀行的股票正式在店頭市場上市,上市價格每股1.l萬日元,投資大眾給予軟件銀行極高的評價。
第三階段,利用股票上市所獲得的資金籌措能力,積極推動購並策略,以更快的速度擴展事業。1994年,軟件銀行用2.02億美元購並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美國信息網絡綜合展示業務的Interlope公司,利用該公司的知名度,積極推展海外事業。1995年2月,軟件銀行花8億美元購入計算機行業中規模最大的負責舉辦Comdex展覽的界麵集團(Interface)的展覽部門。1996年2月,軟件銀行以令人震驚的21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個人電腦相關出版社——齊夫·戴維斯出版公司。1996年6月,孫正義與素有“世界媒體大亨”之稱的澳洲新聞集團總裁梅鐸合作,設立數字衛星播送公司J·Sky·B。1996年9月,軟件銀行以大約16億美元,收購美國金士頓科技公司。1997年8月,前軟件銀行的一位員工寫了一本書,書名叫《內部檢舉:軟件銀行的扭曲經營》。書中引用許多深具說服力的數字、圖表與資料,指出軟件銀行在經營上的各種問題,文字相當聳人聽聞,引起軟件銀行股票大跌,11月曾一度跌到0.167萬日元的曆史最低點,較上市開盤價縮水84.81﹪。1997年12月,軟件銀行負責財務、會計事務的北尾孝吉出版《價值創造的經營》一書,駁斥檢舉書中的錯誤說法,闡述軟件銀行的思考模式、經營手法與行動的正確性,遏製了股票的急劇下跌。
1998年1月16日,軟件銀行正式在東京證券交易所第一類股票市場掛牌上市。
1998年6月,軟件銀行與美國網絡下單交易的先驅E·Trade 公司合資,成立E·Trade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7月,軟件銀行與美國Onsale公司合資,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在日本拓展網上拍賣業務。以軟件銀行、新聞集團、SONY與富士電視台為核心,創設JskyB。1999年4月,軟件銀行又與微軟合資,成立一家網上汽車銷售中介服務的Car-Point股份有限公司。
二、成為日本第一的管理策略
軟件銀行經過短短的十幾年的發展,就從一個不知名的合夥人的小公司,一躍成為舉世聞名的大企業,孫正義也從一個初涉社會的小青年,成為與比爾·蓋茨齊名的大富翁。研究軟件銀行發家的曆程,我們可以看到,在幾個極其關鍵的時刻,孫正義所采用的管理策略,使軟件銀行成為日本第一。
1.正確選擇企業定位
1980年3月,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孫正義,可謂躊躇滿誌。19歲的他就製訂了“人生50年計劃”,立誌要在30歲以前就闖出一番事業。但是,選擇哪項事業作為一生投入的事業?即未來企業的定位在哪裏?孫正義沒有貿然決定,而是慎之又慎,不是用惰性或偶然來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要在充分進行理性分析的前提下,決定未來的人生大道。孫正義認為,任何事業,如果不去徹底追求、徹底研究的話,就可能遭受失敗,無法嚐到成功的果實。選定的事業一旦決定開始後,就必須花很多年的時間全心全意投入,否則失敗了重新再來的話,會浪費更多無謂的時間與金錢。所以,一定要選定自己可以接受的、有發展前途的事業。
為此,他拜訪過各式各樣的人,閱讀了許多書籍與資料。在此基礎上,孫正義共列出40項可供選擇的事業。針對這40項事業,他分別編製出十年份的預估損益平衡表、資產負債表、資金周轉表以及組織圖,還依時序的不同,製作出不同形態的組織圖。孫正義又展開一連串深入的市場調查,將結果與檢查項目表對照,判斷是不是適合自己一生投入。他要選擇的是在今後50年間能夠集中全部心力投入的事業,是其他人想不到的獨特事業,未來十年內是可以在日本名列前茅的事業。他在幾乎沒有收入的情況下,麵對社會種種誘惑,耐得住寂寞,前後花了一年半的時間來思考、研究這個問題。
經過市場調查和反複研究,孫正義決心投身個人電腦用軟件的流通事業。他認為,在所有產業中,信息產業將是今後最大的產業;在信息產業中,個人電腦的成長幅度將遠遠超過大型電腦;在個人電腦領域中,軟件的成長會高於硬件,因此,個人電腦用軟件的流通事業是最具成長潛力的核心事業。
個人電腦軟件業分為兩種,一種是操作係統,另一種是應用軟件。孫正義分析認為,操作係統最後隻會剩下一家世界最大的廠商,而且一定是美國公司。因為美國市場的比重約占全球市場的一半,能夠在美國市場取得實際標準的公司,其產品也將成為國際標準。因此,軟件銀行根本不可能將戰略目標鎖定在操作係統上。除了操作係統,就是應用軟件了。應用軟件每年會有成千上萬新軟件問世,能夠熱銷並賺到錢的軟件隻會是排行榜上的前10名。長期而言,軟件開發將是一個相當不穩定的事業。因此,與其進入這個行業,不如將觸角伸進這個行業的基礎建設領域。這樣,雖然利潤不高,卻可以細水長流,何況一旦坐上這個領域的龍頭寶座,就可以隨著業界的成長而發展。經過深思熟慮,孫正義決定他的公司不采用“軟件科技”這類的名稱,而取名“軟件銀行”。
實踐證明,孫正義的思考、分析是非常正確的,為軟件銀行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創業初期的放手一搏
在孫正義的經營戰略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理念:“一旦認準的事情,就要義無反顧地立刻付諸實施。”這個理念可以說始終貫徹在他的經營活動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創業初期的放手一搏。
1981年10月,設在東京的軟件銀行是孫正義與經營總和研究所分別出資50﹪的合夥人公司,資本額為1000萬日元,由孫正義負責實際經營。軟件銀行成立之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爭取到1981年10月在大阪舉辦的電子展攤位。軟件銀行投入總資本的80﹪,即800萬日元,取得最靠近會場入口、也是最大的攤位。對於一家剛剛成立、資本額隻有1000萬日元的企業,一口氣投資800萬日元,可說是相當冒險的舉動。在沒有任何展示商品的情況下卻要爭得最大的展示攤位,這種做法似乎不近情理。
但孫正義認為,作為一家軟件流通企業,沒有軟件商品,就無法開拓銷售通路;沒有銷售通路,就無法銷售進貨的軟件商品。因此,要推動事業總要有個開始,不放手一搏,軟件銀行就無法生存。在爭取攤位的同時,軟件銀行打電話給當時具有影響力的軟件廠商,開出免費提供展示場地、免收租金與裝潢費,以及不需要提供個人電腦等條件,邀請廠商參展。結果一共有13家軟件廠商表示感興趣,應邀參加了展出。孫正義和軟件廠商與零售店之間,在展示會期間沒有簽下一項比較重要的契約。然而,軟件銀行正是借著這次電子展,終於能夠和軟件公司建立業務關係,在軟件流通市場上立下一座堅固的橋頭堡,為軟件銀行在軟件流通界打響了知名度。
由於孫正義與經營總和研究所在事業的發展理念上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兩三個月後,孫正義便與經營總和研究所終止了彼此的合夥關係。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孫正義用3倍於票麵的錢買回經營總和研究所持股份。
創業初期的軟件銀行,資本金隻有1000萬日元,投入電子展已經花了800萬日元;為了獲得“哈特森”的度假代理權,又必須準備3000萬日元的資金;為了以3倍於票麵的金額收購出資合夥人經營總會研究所手中的股權,又必須籌足1500萬日元。另外,購買大量的軟件以及推動新事業也需要現金。於是,孫正義向第一勸業銀行申請貸款。軟件銀行剛剛成立,公司還沒有業績,沒有信用,也沒有抵押品,卻要銀行以最優厚的融資利率即基本放款利率貸款一億日元。第一勸業銀行分別向夏普公司與“上新電機”查證孫正義的人格和品行,並經專門審查小額融資案件的總行企劃部10位審查人員的集體討論,針對孫正義所提出的條件,檢討是否應該給予軟件銀行融資。考慮到軟件流通業的發展前景,第一勸業銀行決定以基本放款利率,提供軟件銀行1億日元的融資。孫正義終於能夠朝著自己的理想全力邁進了。
1982年春天,軟件銀行首次發行個人電腦的信息雜誌季刊《THE SOFTBANK》,內容涵蓋1500套個人電腦軟件,一期304頁,定價288日元,所列銷售加盟店一共42家公司,118個據點,提供軟件的廠商共有94家。此後,軟件銀行又出版了它的第一本出版物,即介紹當時夏普公司最受歡迎的袖珍型電腦用程序集的《袖珍型電腦圖書館》,後來在市場上賣得相當好,一再加印。1982年5月,軟件銀行同時推出兩本硬件信息雜誌《Oh!PC》與《Oh!MZ》,正式跨入出版業。這是兩本以個人電腦硬件信息為主要內容的專業月刊雜誌。前者是介紹NEC個人電腦係列的信息雜誌,後者則是介紹夏普MZ係列的信息雜誌。這兩本雜誌的銷售成績一直無法突破,每月虧損金額合計高達2000萬日元。麵對這個危機,孫正義決定請NEC出資與軟件銀行一起在電視上做廣告。結果相當成功,10萬冊經過重新編排與設計的雜誌,在短短3天內即銷售一空。從那個月開始,軟件銀行的出版事業轉虧為盈。
冒險參加電子展,是軟件銀行成功的一搏。正是靠了這一搏,才打開了生意上的通道;正是靠了這一搏,才能從銀行得到優惠的貸款,使軟件銀行獲得了迅速發展的機會。
3.借助外力擴張上市
軟件銀行在發展中善於借助外力壯大自己。與美國諾貝爾公司的合並,對軟件銀行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1990年4月,軟件銀行與美國諾貝爾公司共同成立一家合資公司——諾貝爾股份有限公司。軟件銀行從遊戲軟件流通業起家,隨即跨入商務軟件市場。通過經銷文書處理機軟件“一太郎”,以及計算軟件“Lotus l-2-3”等產品,軟件銀行的業績一直持續成長。軟件銀行原本就是這樣一家軟件流通批發與出版公司,完全沒有網絡相關技術與Know-how,遠沒有躍上世界網絡舞台。在孫正義的先見之明與強力領導下,幾經周折,終於與開發出有網絡OS實質標準之稱的“NetWare”,且倡導小型化電腦聞名於世的諾貝爾公司合並,軟件銀行才得以跨入網絡業,並擁有了網絡基礎建設提供者的新頭銜。
從那個時候起,無論是營業方法或往來顧客形態都出現很大的轉變,與批發商時代單純銷售物品的做法完全不同,與海外供應商的往來也得到快速增加。進入網絡事業後,眼前的網際網絡商機突然開闊。如果沒有與諾貝爾公司合並的話,軟件銀行不會有往後的成長空間。就在與諾貝爾公司合資成立新公司的那一年,孫正義開始站在國際性視野來思考事業拓展的方向,公司名稱也由原來的“日本軟件銀行”,更名為“軟件銀行”。1991年4月,孫正義又與美國最大的係統整合公司的裴洛合作,成立一家從事網絡係統整合事業的合資公司。
1994年2月2日,軟件銀行的股票正式在店頭市場上市,孫正義希望能和股東建立長期的關係,盡量在股市處於穀底時上市,上市價格每股1.l萬日元,上市第一天就以1.89萬日元收盤,投資大眾給予軟件銀行極高的評價。此後,軟件銀行的股價一步一步走高。此時,孫正義手上有近一千萬股的軟件銀行股權,如果以每股股價1.89萬日元計算,當時孫正義的身價高達2000億日元,一躍變成億萬富豪。從那個時候起,許多人都稱孫正義為“日本的比爾·蓋茨”。到1999年3月,軟件銀行的股價已猛增了200﹪,算上其中的3次配股,每股售價為160美元。孫正義在公司中的股本達52﹪,合45億美元,這使他成為日本最富有的實業家之一。
4.積極推動並購策略
軟件銀行通過股票上市,以籌得214億日元資金為開端,而後借由改造無擔保普通公司債、可轉換公司債、現金增資等方式,分別在1995年與1996年募集到2146億日元與2518億日元的資金。兩年內,軟件銀行一共籌措到4878億日元的資金。這筆資金便成為推動購並的最大利器,軟件銀行向著“世界第一位信息產業基礎建設提供者”的目標,積極推動購並策略,展開了一場外人眼中的瘋狂大購並。
軟件銀行為了組建一個世界性的公司網,1994年用2.02億美元購並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美國信息網絡綜合展示業務的Interlope公司,以掌握網絡技術的最新動態,強化產品的充實度,並利用該公司的知名度,積極推展海外事業。此舉拉開了軟件銀行拓展海外事業的序幕。1995年2月,又花8億美元購入計算機行業中規模最大的負責舉辦Comdex展覽的界麵集團(Interface)的展覽部門。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內進行兩次大規模並購,軟件銀行已經成為全球個人電腦相關展示會業務中,擁有壓倒性市場占有率的公司,獲得美國產業展示會業務75﹪的份額。1995年9月,軟件銀行的股票漲至每股31萬日元的天價。1996年2月以令人震驚的21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個人電腦相關出版社——齊夫·戴維斯出版公司,使軟件銀行在電腦相關出版領域登上了龍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