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幹硬枯槁。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一類。”又說:“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可以攻入天下最堅強的東西裏麵去,可以說是無孔不入。”“普天之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最堅強的東西,卻沒有什麼可以勝過水了。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這個道理普天之下沒有誰不知道,就是沒有人去實行。”道的本體是最柔弱的,所以有無窮的作用。因此,最柔弱的東西可以克製最剛強的東西。過於剛必然受折,過於強必然易敗。這裏能看出,儒家尚方,道家尚圓,誰更好呢?
事物不可到極點,到了極點就會走向反麵。所以《易經》中說:“太陽到正中就要西斜,月亮圓了就要缺損。”老子又說:“用兵逞強就會遭致滅亡,樹木粗壯就會遭受砍伐。凡是強大的,總是處於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於上位。”這就是在“道”的最高原則下的大機大用,也是在“天地觀”、“曆史觀”中的大機大用。我們完全能稱它為“柔道”了。把它用於心術,就可以說是“柔道”的心術。把它用來處世,就是“柔道”的處世方法。把它用到政治上,就是“柔道”的政治。
據曆史記載:漢代光武帝親臨章陵,在那裏修廟宇,蓋祠堂,建田莊,飲酒作樂,大行賞賜。正好宗室中的長輩與母後,因酒喝得高興了,相互說道:“文叔(光武帝)年輕時謹慎、守信用,對人不屈服、不招待,現在既剛強又柔順了。”光武帝聽到後,哈哈大笑說:“我治理天下,也想依柔道而行。”所以說柔道的作用,不僅可以持身受用,治理天下也大有作為。
剛而能柔,這是用剛的方法;柔而能剛,這是用柔的方法。強而能弱,這是用強的方法;弱而能強,這是用弱的方法。這四條,大的可以用來治理國家天下,小的可以用來處世持身。
剛就容易方,柔就容易圓。為人處世,方圓並用,剛柔並濟,才是全麵的方法。如果隻能剛卻不能柔,隻能方卻不能圓,隻能強卻不能弱,隻能進卻不能退,必然傾折失敗。
呂坤說:“方與嚴是待人的大弊病,聖人待人,隻在於溫柔敦厚。所以說:‘廣泛地愛護人民,叫做和而不同。’隻任憑他們淒淒涼涼,冷傲清高,便是世間的一個障礙物。就是持身方正,獨立不苟,也還是不能用世的人才。這隻能算一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汙的人士罷了。”
剛柔並用∶方圓學處世策略
一個人的成功隻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專業技術,而百分之八十五卻要依靠人際交往、有效說話等軟科學本領。
——卡耐基
一、處世策略:八麵玲瓏顯方圓
商界的巨富、官場的首腦、世外的高人、情場的老手,凡成就大事之人,無不精通方圓之奧妙。但還有很多人對此種上上之策卻苦於摸不清門道,在殘酷、激烈的競爭中無法左右逢源、進退自如。如何做到八麵玲瓏,方圓有術,必須學會一些非同尋常的上上之策。
1.勝人有道,智勇合一
老子在《道德經》中雲:“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現代社會到處都充滿著競爭,也存在著欺騙。人們往往感到迷惑不解,膽小者躲避,愚魯者輕生。其實,每個人都想在社會上站住腳,然而往往又對現實甚為不滿,心態不佳。可是,這種生存方式如果不好好處理就會被現實社會所淘汰。
又有另一種人,心懷大誌,為了高潔之理想,九死不悔地去追求,成事者固然極多,但敗陣者亦為數不少。我讚歎這些人的執著,可是,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這些勇者的失敗必然有其原因。
無智乎?非也,無勇乎?非也,無仁乎?無義乎?無禮乎、無信乎?均非也。英雄的氣概,君子的風度,這些盡管他都具備,但最終卻落得兩手空空,滿目淒淒,緣由在於少了一點關鍵性的技能,這些技能人人都能學得會,人人都能做到。但要把這點技能學得精,做得妙,那就需下功夫研磨一番了。
這點技能是什麼?答曰:方圓處世。
韓信在人胯下鑽過,是否這叫圓滑?如若不是,那何以為辱?越王勾踐敗在夫差手下後,讓自己的妻子到吳宮內去做妾,這是不是叫圓滑呢?有人會說這隻是取勝的一種戰略思考,方圓處世,其義也在此。方圓處世,並非讓人營私舞弊、貪汙賄賂、投機取巧。方圓之道,是人生智慧的凝結,它的形式變化多端,可以稱為“以屈求伸”,也可稱為“以柔克剛”。所以有人這樣說:方圓之道的最大的勇氣就是不動情感,泰然自若。這意味著人不膽怯,敢於拚搏,能夠擺脫失敗情感的左右。
精研方圓之道,需在生活中靜心體會,邊學習邊實踐方能進步得快。
筆者有個同學,自小聰明幹練,上中專時,他學習成績優異,當時學校要保送一名學生上大學,許多學習平平毫無專長的學生紛紛給學校領導送禮,他見此甚為氣憤,便聯合富有正義感的同學孤立他們,並在宣傳欄裏對這些學生的行徑向全校曝光,結果那些學生灰不溜丟,弄得幾位學校領導也怪沒趣。然後他把自己的真實成績寫在幾份紙上,並各自夾入“大團結”幾張,分別放入信封送與那幾位領導,結果這位同學順順當當地進了大學。
筆者對這位同學氣憤地說:“無恥之極!你讓那些學生不送禮,你卻暗自送去鈔票!”這位同學笑笑說:“觸怒了那幾個領導,他們會找我麻煩的。我知道他們是隻認食的狗,我先給他們點好吃的,這樣我能順利的進大學,而且畢業以後回學校也好再拿棍子揍他們。”
他這一番話,讓人對“無恥”全然換了另一種看法,確為“無恥之極”,卻又“智慧之極”。這裏不是說讓我們都去學這種“智慧”,而是要從中汲取教訓,做一個為人稱道的高尚的人。
方圓之道,博大精深。讀者諸君,尚需努力!!
2.鋒芒不露,引而不發
孔子年輕氣盛之時,曾受教於老子。老子對孔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於作生意的商人,總是隱藏其寶貨,不叫人輕易看見;君子之人,品德高尚,容貌卻顯得愚笨拙劣。
這個道理也是循著人的心理得出的。鋒芒畢露的人時間長了就會引起一些人的嫉妒,這樣,一些人就不願同他合作,“既然他這麼能,讓他自己幹去!”而現代人講求的大多是合作,少了協作精神,一些事情是根本幹不成的。工作如此,學習如此。比如,踢足球,足球場上盡管有十個羅納爾多,如果協作不好的話,也會敗下陣來。
不要鋒芒畢露不是說不去顯示自己,現在是市場經濟體製,不同於古代,也不同於前幾年的計劃經濟體製。有時候不顯示自己的才華是吃不上飯的,現在各處在實行聘任製,如果你有知識有才華而不能夠表現出來,你隻有失業了。這裏,所說的“鋒芒”指在一些場合中完全不必去表現的一些小智慧、小技巧、小聰明,在不影響自己進取的情況之下,你所在眾人顯露出的鋒芒隻會起消極作用,因為,你沒有掌握好“度”,你的做法隻能會讓人認為你是“太過分”了,群眾心理反應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能不認識到這一點。
因此,老子警告世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誇者不長。”
隋代薛道衡,13歲即能講《左氏春秋傳》。隋文帝時,做內史侍郎,隋煬帝時任潘州刺史。大業五年(609年)被召還京,上《高祖頌》,隋煬帝不悅,說:“僅是文辭華麗而已。”拜司隸大夫。隋煬帝自以為文才甚高,不想讓眾人超過自己。禦史大夫乘機說薛道衡自負才子名,不把皇上看在眼裏,這是有造反之心。隋煬帝便把薛道衡處以了絞刑。
當然,這裏麵主要還在於隋煬帝驕縱,但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裏,我們周圍的人,誰能保證一個個都善良無比呢?
人際關係所涉及的對象是人,而隻有人與人之間相互來往、打交道才能建立起關係。人們都有一顆自尊心,兩個人在一起,如果一個人特意地在對方麵前表現自己,或者是才能方麵,或者是財富方麵,那這樣的大露光彩有什麼作用呢?它隻能導致兩個結果:或者是使對方倍加自卑,不願同你來往;或者是使對方倍加生氣,決定要煞一煞你的威風。
既然是學得處世技巧,就不必向眾人炫耀你有如何聰明。你覺得你聰明,那麼你就可能覺得別人愚蠢,既然你不這樣以為,別人也很可能這樣以為,你阻擋不了別人如何去想。你盡管來一句: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可是你的路會越走越窄。
唐順宗在做太子時,好慨然以天下為己任。他曾對東宮僚屬說:“我要竭盡全力,向父皇進言革除弊政的計劃!他的幕僚王叔文聽了他這一番話於是便對他說:“作為太子,首先應該做的事便是盡孝道,應多向父皇請安,問起居冷暖之事,不應多談國家大事,況且改革又是現在棘手的問題。你這樣過分熱心,別人就會把你看成是邀名逐利之徒,用談國家改革來招攬人心。如果陛下因此事對你產生疑心,你如何解釋這些呢?”太子聽後立刻省悟,於是之後便閉嘴黜言,不像以前那樣動輒壯語驚人了。德宗晚年荒淫專製,而太子始終不聲不響,因此沒有招來眾多的災禍,這樣,德宗也不以為太子逼他退位,直到他死之後,順宗才繼位,這才有了唐朝後期十分有名的順宗改革。
3.以退為進,海闊天空
人是一種社會性很強的動物,人的活動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一種個人行為,而是一種社會行為,所以,人的活動也就必然要受到社會各種客觀條件的限製、製約。這就注定了人的活動不能完全按照個人的意願進行,那些不顧客觀條件限製一意孤行的人,注定是要失敗的。
既然人們的活動要受到社會客觀條件的製約,有頭腦的人在實施各種行為之前,就必定要衡量自身和社會所具有的各種條件,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三思而後行”。在確定了行動目標和製定了行動計劃之後,就要堅定不移地按既定方針辦,這是要辦成一件事情所應具有的基本條件。
在按既定方針進行努力的同時,還要注意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隨時改變計劃,不能一味地追求冒進,就是說在不斷前進的時候,要懂得“退”。這時的“退”不是要行為者停止不前,更不是倒退灰心,而是為了更好地“進”。正所謂“以退為進”。
俄國革命家列寧曾寫過一篇文章,名字叫《退一步,進兩步》,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看田徑運動員在進行比賽時,往往是向後退一步,看準目標,然後猛然向前,這就是以“退”為“進”。“退”是為了集聚力量,為更好的“進”帶來爆發力,這是一種自然行為的例子。在從事社會活動中,就更應該知道,“當進則進,當退則退”,要做大事,做大人物,就決不能像象棋中的過河小卒那樣,隻知進,不知退。那樣做看似勇敢,實際上永遠隻是匹夫之勇。
方圓處世術反對單純為了追求安逸的隱匿,卻主張為了養精蓄銳、靜候時機的隱退。
從整體而言,中國的傳統文化主流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處世觀是入世的。儒家的價值觀是以“仁愛”為主體的,這套處世理論符合中國相對平穩的農業經濟狀況,對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方圓處世術集中體現了儒家文化處世理論的精髓,它有方有圓,圓的形式,方的內涵。它有柔有剛,柔的外形,剛的內容。
在處世態度方麵,方圓處世術主張積極入世,參與社會,關心民眾,熱心天下。幾千年的中國文化人就是這麼活過來的。現代的西方哲學家也說過,知識分子的形成標誌,至少有以下特征:“一、對於公共利益的一切問題,包括社會、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麵的問題——都抱著深切的關心。二、這個階層常自覺地有一種負罪感,因此認為國家之事及上述各種問題的解決都是他們個人的責任。三、傾向於把一切政治、社會問題看做是道德問題。四、無論在思想上或生活上,這個階層的人都覺得他們有義務對一切問題找出最後的答案。五、他們深信現狀不合理,應當加以改進。”其實,方圓處世術就是希望將有知識、有智慧的人都培養成這麼一種人。所以,方圓處世術是反對單純為了逃避現實,追求個人安逸的隱匿行為,但對於迫於形勢,不得不做暫時的隱退或某種程度的隱退,卻是允許的,在某種情況下,甚至是鼓勵的。
隱退文化因為政治等客觀原因,逐漸也就成了方圓處世術的組成部分之一。孔夫子當年帶著學生來到齊國,希望能在齊國一展宏圖。但遭到齊國大家族勢力的排斥,甚至有人想暗中加害孔子等人。孔子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告訴齊景公,希望得到他的幫助,可齊景公卻顯出十分的無奈。在這樣的情形下,孔子並不做明知不能做的事,帶領自己的弟子們迅速退出齊國,另謀出路。孔子的這種“退”是符合方圓處世術原則的。
個人的力量顯示、才能施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社會客觀條件,不是單憑自己的主觀意識、個人努力就可以實現的。
二、經商策略:奇謀異智詐虛實
現代競爭激烈的商戰,不僅是實力的競爭,更是智謀的較量。在夾縫中求生存,極端的行為是走不通的,因為它不僅不會殺傷敵人,還會危及到自身的安全。必須運用奇謀機智,獨辟蹊徑,才能收到神奇的效果。在虛實之間,尋得廣闊的空間,避實就虛則能開拓前進。
1.避實擊虛,攻擊對手薄弱環節
商戰首先是實力的較量,當意識到自己與對手實力相差懸殊時,決不能死打硬拚,盲目蠻幹,而應避實擊虛,選取對手薄弱一環,積極進攻,建立起自己鞏固的基地,然後再擴展勢力。
這裏的關鍵是要求經營者認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在實力不足以同對手抗衡時,應轉移目標,到市場的縫隙中去尋找自己經營的項目、地盤或客戶,積蓄力量。
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四川楊氏兄弟經營的聚興城銀行,由於經營得法,成為四川地區民族資本經營的最大銀行。於是,便有人主張聚興城銀行應走出西南,進軍全國,逐鹿中原,同東南沿海發達地區一些大銀行展開競爭。楊氏兄弟也為自己的已往的成績所鼓舞,不由動了心,於是,他們將總管理處設在漢口,又在天津設立分行,積極在沿海及長江中下遊地區擴大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