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真好,可是也別太老,別真的成了滿臉皺紋、一把胡子的初生嬰兒。老了要能“舍”,能像佛家那樣,歡歡喜喜地舍,該舍就舍,包括生命。在以後的老年福利法裏,應該有一條“安樂死”。
心靈感悟
老了要能“舍”,能像佛家所雲,歡歡喜喜地舍,該舍就舍,包括生命。
老的困惑
電視上看到喜劇明生喬治·柏恩在慶祝他九十好幾的生日,旁邊仍然圍繞著美女,手拿著他的注冊商標雪茄煙,他說自己活得太老了,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是看報上的訃聞版,如果沒有自己的名字,他就放心地去洗臉刷牙刮胡子。他是個最會開“老”玩笑的老人。他到如今近百歲,還沒有退休,仍然樂在工作中,他認為公司內強迫65歲退休是最莫名其妙的事,他說:“我65歲時,臉上還長青春痘呢!”能老得像他這樣樂觀的人真不太多,最近聽一位老先生說: “什麼人生70才開始,他們可沒說怎樣的人生。”病痛纏身是最大的困擾,但老了就像用舊了的機器,以致於聽過一位長者說: “人活到70歲,早上醒來時,如果沒有哪兒痛的感覺,就是死掉了。”“老”總是有許多遺憾,遺憾於好不容易有錢可以旅行,但是卻精力比錢先用光;可以有一大片時間好好回憶,卻發現記憶力不好了;工作上可以駕輕就熟,公司卻有強迫退休的製度;許多問題知道了所有答案,卻沒有人問;有了智慧卻發揮不了作用;老到可以不在乎別人批評,卻沒有人批評;像是尋著了通往高山美景的路,卻爬不上坡;也遺憾於老了把以前要孩子聽話,變成得聽孩子的話。
樂觀的人傾向於想到“老”的好處,老了可以免於人壽保險員推銷的幹擾,可以一麵刷牙一麵吹口哨,在這強調年輕的社會中,可以被視而不見,年輕時想要有而得不到的東西,老了以後發現可以不要。也聽過一位老先生說他活到80歲,此時男女人數之比是1∶6,在他一生中從來沒有這種機會,尤其在念大學時理工科係裏,女孩是40∶1的鳳毛麟角。而老也可以說是“二度童年”,責任已了,過過老小孩無憂無慮的日子,享幾年清福。
“老不老”許多人說是心理因素大於生理條件,隻要覺得真正的老年是自己的年紀加上10歲,那老就跟不上腳步了。像詹姆斯·舍伯在65歲時就說過;“如果一年有15個月,其實我現在才48歲……”說起來也挺有道理的,不知是誰規定1年12個月來著,把每個人的年紀增加好幾歲。勃伯霍伯也說是忘了“老之將至”的人,直到有一天他發現生日蛋糕上要插的蠟燭價錢比買蛋糕還貴時,才驀然驚覺自己是有點年紀了。一位老先生則是在公車上有孕婦起來讓座給他,才拚命照鏡子自問: “我有這麼老嗎?”有人則發現通訊簿上的名字以醫生居大多數才覺得老,而登記的朋友中已大半作鬼更是另一種心情。也有人是從自己恢複疲勞的時間比把自己弄累長好幾倍中,猛然發現自己已不再年輕。
老是一種無法治療的病,這病是什麼都不做而自然得到的,人人都逃不掉,惟一可以避免的方法就是年輕時就死掉;但誰都認為活著是一種勝利,每天早上醒來時發發自己還在就算是贏,更主要的是意識到不是生活讓我們變老,而是不對生活失去興趣,了解時間會把皮膚弄皺,但缺乏熱情卻更會把靈魂弄“皺”。
心靈感悟
每個都認為活著是一種勝利,雖然時間會把皮膚弄皺,但缺乏熱情卻更會把靈魂弄皺。
夫婦爭執
不知道誰說的:“現代婚姻中兩個有一個以離婚結束,另一個則常常吵架。”許多夫婦也不諱言他們吵架的事實,有人說:“我和我太太結婚25年,幸福快樂,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嗜好,我們都愛吵架。”有的先生和太太有修養有禮貌,朋友都稱道,惟獨和另一半過不去,大事小事都看不慣,總要分辯爭個明白。有人吵架吵得理直氣壯,說:“如果先生不和太大吵架,難道去和陌生人吵?”在家吵架還不在乎“家醜不可外揚”,一直想要找人評評理,但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下,清官也難斷家務事。相罵無好言。有一位先生又和太太在早餐桌上有爭執,先生說:“我的媽啊,上帝!沒有想到像你這麼漂亮的女人,會這麼笨,講都講不通。”太太回答說:“這是上帝的旨意,他把我生得漂亮,所以能吸引你,他把我生得笨,所以才會愛上你。”下麵又有得吵了。中國的俗話說: “床頭吵架床尾和。”美國人給夫妻的建議是吵吵可以,但是不要帶著氣上床,也就是說不超過第二天,就應該把戰爭結束。喜劇女明星菲麗絲·狄樂針對這一點說: “我和我先生挺遵守這個諾言的,我們從來不帶著氣上床,我們繼續吵,因此我們一年隻睡3個月。”是不是有人錯把“打是情,罵是愛”應用在每個生活小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