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通學修煉智慧1(3 / 3)

“果真如此嗎?我們楚國因為地處僻遠,和中原各國的美女無緣,我正想得到那樣的美女。”

於是,楚王就給張儀大批珠寶,作為物色美女的費用。

在這段時期裏,楚王除了鄭袖這個寵妃之外,還有一位正配的王後(即南後)。這兩個女子素來都是極受楚王寵愛的。當她們得知張儀有意再為楚王物色美女時,不禁焦急不安起來,於是趕快派人去見張儀。

“聽說先生最近要到北方各國去旅行。這裏有一千兩黃金,是南後送給你的路費,並聊表敬意。”

鄭袖也送了五百兩黃金給張儀。她們的意思很明顯,就是叫張儀千萬不要帶北國美女回來,即使非帶不可,也請帶些比她們醜的女子回來。

後來,張儀去和楚王告別。他說:“最近各國都配有嚴格檢查的關卡,一般旅客的往來,每每受到限製,所以這一去不知何時才能回來。可不可請大王賜給我一杯酒,作為餞別?”

“好吧!”

楚王按照張儀的要求,擺上了酒宴。

張儀見時機成熟,就畢恭畢敬地向楚王說:“隻有我們兩人在這裏喝酒,實在很寂寞。能不能請大王召喚您所心愛的人來斟酒?”

“說得有理。”

於是,楚王便召來了南後和鄭袖,讓她們在旁斟酒。接著張儀又畢恭畢敬地稟告楚王說:

“我實在是慚愧!”

“怎麼啦?”

“我雖然走遍了全國各地,還沒有看過這樣漂亮的女子。雖然不知者無罪,可是上次我竟向大王提議讓我到北方去尋找美女,這實在是太魯莽了!”

“沒關係,不必介意。事實上,我也在想天下大概再也找不到比這兩個女人更漂亮的女人。”

在場的鄭袖和南後,都暗暗舒了口氣,心中對張儀感激不盡。

張儀就這樣不動聲色地得到了許多的錢財。雖說是騙術,這樣的騙法卻別出心裁,令人回味無窮,擊節叫絕。

靠寫書吃飯的人,中國不多,外國卻很多。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一些詩人、學者也能夠靠自己的勞動,即寫文掙稿費來養家糊口。但是,靠說話吃飯的人,外國幾乎找不到,中國戰國時代卻比比皆是。說客們幾乎全是憑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取得安身立命的基礎。憑此一點,說中國的語言交涉藝術為天下第一實不為過。

2.迎合興趣,想方設法吊其胃口

針對遊說對象的某種心理,借用某種媒介或采取某種方式刺激對方的興趣,或構成一種競爭的局麵的方法,就是迎合興趣刺而動之的方法。

例如,在比利時的一個畫廊裏,有一個印度人帶來三幅畫同畫商進行交易。開始印度人對三幅畫總共要價250美元,畫商不同意,雙方經過一番激烈的討價還價,還是陷入僵局。印度人被惹火了,拿著畫跑了出去,將其中的一幅付之一炬。畫商愛畫心切,心中倍感傷痛。這時畫商又問印度人現在的兩幅畫願意出價多少,印度人仍然要價250美元。當畫商拒絕接受這個價格時,印度人竟然又燒掉了其中的一幅。最後,畫商隻好懇求對方不要再燒掉最後一幅畫。畫商拿過剩下的最後一幅畫問印度人願意賣多少錢,印度人堅決地告訴畫商,還是250美元。談判的最後結果,印度人硬是從畫商那裏得到了他需要的250美元。

在這個極端的例子裏,印度人抓住畫商愛畫心切的心理,不惜一次又一次地使用破壞性的手法,以刺激畫商的購買欲望,操縱和控製對方,使對方被迫讚同並履行有利於自己的協議。

刺而動之,不一定非要采用類似印度人那種破壞性的手法,其他諸如利用某個話題引起對方的興趣,造成競買競賣的局麵引誘對方下定決心等等,都可以看做是刺而動之的方法。

舉個例子來說。有一個自稱急等錢用而被迫變賣戒指的賣主,正在和一位對此交易流露出興趣的買主討價還價。賣主要價600元,稱這是最低價格,否則虧本太多。買主把戒指放在手上掂來掂去,始終拿不定主意。正在這時,有兩個矮小的婦女剛好從旁邊經過——實際她們同賣主是合夥人。其中一個婦女對另一個婦女說:“多好的戒指!成色好,式樣又別致,它的價值要是在珠寶店裏至少要800元才能買到。如果我有錢的話,我就馬上買下來,真遺憾!”聽到這樣的議論,這個買主有了信心,他拿定主意,終於以600元買下這隻戒指。其實它在珠寶店裏還不值400元。賣主在這裏依靠同夥從旁散布假行情,采用煽動的方法,刺激了買主的興趣,堅定了買主的信心,使他的商品賣到了好價錢。

上麵兩個刺而動之的事例,一個是極端和帶有破壞性的手法,一個是以損害交易者的利益為結果,都不可取。除此之外,運用刺而動之也有大量不帶破壞性、不損害交易者利益的各種方式。例如:百貨商場裏,家用電器銷售部一排一排的電視機同時播放相同的節目,令人眼花繚亂;各式各樣的電風扇同時轉動,涼風四起;音響隨時播放著各種美妙動人的音樂,令人振奮;裝飾燈的電源同時接通,彩光四射……所有這些,都可以視為一種刺而動之的手法,以刺激買主的購買欲望,促進商品的交易。

3.循循善誘,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循循善誘以矛陷盾的遊說方法,就是遊說者善於抓住對方曾經用過的觀點或說過的話語,作為還擊的武器,以逼迫對方就範。陽貨說服孔子出來做官,就是采用這種方法。

孔子“十五誌於學”,而且曾經明確說過“學而優則仕”。但是他到了“四十而不惑”的年齡,又是博學多才,且有“克己複禮”、複興周公禮法的宏願,卻始終沒有出來做官。

陽貨,是春秋時代季氏的家臣,有權威,有勢力。他覺得孔子確是位人才,想勸他出來做官。一次見到孔子,剛想答話,沒料到孔子擺起臭架子避而拒之。陽貨無奈,隻好打道回府。過了些時日,陽貨又專程登門拜訪孔子,且給孔子送去了當時最高級的禮品——一支烤得噴香的小豬。不巧,這次孔子卻真的不在家,陽貨隻好留下禮品,怏怏而回。

孔子回來後,見到陽貨送的禮品,心裏有些不安,認為來而不往非禮也。於是想回訪陽貨,但內心深處又著實不想如此。思慮再三,孔子想出一條妙策:趁陽貨出門時再回訪,一來盡了禮,二來又避免了見他。於是打聽到陽貨的行跡後,乘機虛情假意回訪陽貨一次。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正當孔子得意地坐車而歸時,路上突然遇到陽貨從外麵回來。不期而遇,孔子無法回避了。

陽貨一見孔子,稍事寒暄,便進入正題,展開了他對孔子的遊說。他拉著孔子手說:

“來!我與你說說話。”

孔子見陽貨講話有居高臨下之勢,覺得反感。又不便發作,隻好隨著陽貨去。陽貨問孔子道:

“把寶貝藏在懷裏不拿出來而使魯國迷亂,這能稱得上仁嗎?”孔子無語。

“不可!”陽貨見孔子沒反應,自己徑直斷言道。

“喜歡從事於政治,卻屢次喪失良機,能說是有智嗎?”陽貨再問。

孔子還是無語。

“不可!——時間已經消逝,它是不等待我的。”陽貨點題了。

孔子仍是無語。不過,過了一會兒,他左手憑軾,右手搔了搔花白的頭發,果斷地說了一句:

“喏,我就要做官了!”

孔子起初看不起陽貨,陽貨也明白孔子對他的鄙視心理與抵製他遊說的逆反情緒。但陽貨了解孔子曆來是以“仁”、“知”(智)來教育別人的,自然自己也應該篤行“仁”、“知”二字。故而陽貨為了使這場難得的遊說發揮作用,達到說服孔子出來做官的目的,便別出心裁地采用了“以其矛,擊其盾”的戰術。連用兩個反意疑問句,並自問自答,打垮孔子的自傲心理,消除其抵製別人遊說的反感情緒,還使孔子明白自己先前胸懷奇才而不為國效力,有意克己複禮而又不願出仕的行為,既不符合“仁”,又不是“知”者。最後,陽貨又憑借兩句問話向孔子發射猛烈的一炮:“時間已經消逝,它是不等待我的!”最終使孔子警醒過來:自己要想實現複興周公之禮與天下大同的理想,隻有一條路——出來做官,在職任內推行自己的治世方略。於是,他摸摸花白的頭發,高高興興地到魯國當官去了。據說在魯定公時,孔子的官還由都宰升到了司空、司寇呢!

4.占據主動,牽著對方鼻子走

蘇格拉底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臘的邏輯學家,他以論辯見長。他創立的問答法至今還是被世界公認為“最聰明的勸誘法”。其原則是:與人論辯時,開始不要討論分歧的觀點,而是著重強調彼此共同的觀點,取得完全一致後,自然地轉向自己的主張。具體的做法和特點是:開頭提出一係列的問題讓對方連連肯定,與此同時,一定要避免讓他說“不”。為什麼蘇格拉底回答法有如此的魅力呢?因為在說話時,一開始就讓對方說“是”,會使整個心理趨於肯定的一麵,這時雙方精神放鬆,能保持談話的和諧氣氛,更容易使自己一方掌握主動,控製談判局麵,也就是一種“牽牛鼻子”的方法。

下麵我們可以從反、正兩個方麵來比較一下牽牛鼻子的效果。

一種是常見的陳述式的談判方法:

甲:“你們需要的卡車,我們有。”

乙:“噸位多少?”

甲:“4噸。”

乙:“我們要2噸的。”

甲:“4噸有什麼不好呢?萬一貨物太多時,不是正合適嗎?”

乙:“我們也要算經濟賬啊!這樣吧,以後我們要時再通知你……”

這種陳述式所進行的談判,看來是失敗了。如果我們改用蘇格拉底問答法,結局可能完全不同。

甲:“你們運的貨每次平均重量是多少?”

乙:“大約2噸吧。”

甲:“有時多,有時少,是嗎?”

乙:“是的。”

甲:“究竟需要哪種型號的卡車,一方麵要看你是什麼貨,一方麵要看在什麼路上行駛,對嗎?”

乙:“對,不過……”

甲:“假如你在丘陵地區行駛,而且你那裏冬季較長,這時汽車的機器和車身所承受的壓力是不是比正常的情況要大一些呢?”

乙:“是的。”

甲:“你冬天出車的次數比夏天多嗎?”

乙:“多得多,我們夏天生意不太興隆。”

甲:“有時貨物太多,冬天又在丘陵地區行駛,汽車是否經常處於超負荷狀態呢?”

乙:“對,是那麼回事。”

甲:“你決定購車型號時,是否留有餘地?”

乙:“你的意思是?”

甲:“從長遠的觀點看,是什麼因素決定買一輛車值不值呢?”

乙:“當然需要看它的使用壽命了。”

甲:“一輛車總是滿負荷,另一輛車從不過載,你覺得哪一輛車壽命長?”

乙:“當然是馬力大、載重大的那一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