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韜光養晦,多謀善智
天地之間,萬物競爭,強者生存。智謀之人常常在危難之際,鎮定沉著,他們目光如炬,預見事物發展趨勢。在激流勇進之時,能夠權衡得失,做到能進能退。在瞬息萬變之中,他們謀略在身,應對自如。靜處時,運籌帷幄,謀斷時,縱橫千裏。在滔滔泥沙中,智謀之人保全自己破浪前進。
1.適可而止,華資進逼英資見好就收
1977年,李嘉誠的長江實業集團宣布成功擁有香港中區希爾頓酒店,拉開了華資收購外資的序幕。兩年後,他又從彙豐銀行手中奪得英資四大財團之一和記黃埔集團的控製權。1980年,船王包玉剛從怡和財團手中奪得九龍倉控製權。這樣,數年間,原來由英資控製的和記黃埔、香港電燈、九龍倉、會德豐等,先後落入華資手中。原來控製香港經濟的四大財團,已被華資財團吞並了兩個。
華資步步緊逼,英資節節敗退。
但是,英資畢竟曆史悠久,實力雄厚,力量仍不可小視。所以進入80年代下半期,雙方的競爭仍然不斷。
1987年8月,長江實業集團主席李嘉誠、新世界集團主席鄭裕彤、恒基兆業集團主席李兆基和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總裁榮智健等華資巨亨秘密聚會,決定向怡和財團最具實力的公司之一置地公司發動進攻,如條件許可,將把它收購過來,置於華資財團名下。
於是,以李嘉誠為首的華資財團,開始吸納置地公司的股票,旋即以每股17港元全麵收購置地。不久,華人置業以近24億港元收購了置地公司控製的銅鑼灣皇室大廈,並進一步提出以每股高出市價數倍的價格向怡和集團收購其所持的26%置地股權,遭到了怡和財團主席西門·凱瑟克的拒絕。雙方鬥爭激烈。不久,由於世界股市狂跌,香港股市動蕩,連續下跌1100多點,市場一片恐慌,才使這場收購大戰暫時平息。
半年後,戰火再起。這時,置地股價為每股8.9港元,華資四大財團計劃以每股12元的價格,購買怡和手中25.3%的置地股權。怡和財團主席西門·凱瑟克則堅持以每股17元的價格出售。雙方寸步不讓,使談判陷入僵局。
最後,在華資財團的壓力下,怡和財團同意作出讓步,用議價購回華資四大財團手中持有的置地股份,但無論如何不能出讓置地股。怡和視置地公司為禁臠,是出於自身的安全考慮,失去了置地公司,就等於失去了左膀右臂,為保住它,怡和是會不惜一切代價的。常言道,窮寇莫追,將怡和逼到絕路,拚死相搏,對誰都不利。既然它已經做出了較大讓步,華資財團決定適可而止,乘勝收兵。最後,雙方達成協議,怡和以每股高出當日股市5分的價格,購回四大財團所持的8.2%的置地股權。為此,怡和付出了18.34億港元的代價,但股份占有率由25%上升為33%,鞏固了對置地的控製權,雙方對此都比較滿意。
值得一提的是,在商業競爭中,絕對或根本的勝利是極為罕見的,相對或有限的勝利是常見的。隻要有利於企業的進步和發展,同對手妥協是必要的或有益的,痛打落水狗或置之死地而後快,在很多情況下並不適用。窮寇莫追的策略,往往能以誠動人,化敵為友,為自己的發展,開辟更加廣闊的道路,贏得更加廣泛的讚譽。
2.應變自如,殼牌公司成為石油生力軍
19世紀50年代,馬庫斯·塞繆爾出生在倫敦東區一個猶太家庭。他早年跟隨父親在遠東經商,專營用貝殼製成的各式箱子,運到英國銷售。
作為商人,塞繆爾一家自然把“珍惜自己”的理論融入到商業觀念之中,形成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的商業觀念,他們不願意自己成為別人利益的附庸。
後來塞繆爾從父親那裏繼承了一筆不多的財產,開始獨立經營。
猶太人特有的商業敏感,使得塞繆爾調整了自己的經營方向,並像洛克菲勒一樣,很早就認識到運輸成本的頭等重要性。他要尋找最近的貨源來滿足當地的需要,遠東的貿易應該有遠東的貨源。塞繆爾選擇了日本,他在日本建立起強大的基地。在遠東銷售遠東的煤,財源滾滾而來。
當塞繆爾積累起足夠的資金時,他的注意力從煤轉向石油。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受洛克菲勒財團的啟發而萌發的靈感。重要的是塞繆爾邁出了這一步,跟上了新的石油時代的步伐,並從此走上了創建石油王朝的道路。
1892年,新設計的油船“穆雷克斯號”裝載著俄國巴庫油田的石油,安全通過蘇伊士運河開往新加坡和曼穀。接踵而至的油船,向美國標準石油公司發起了挑戰。標準石油公司大吃一驚,立即進行反擊。結果是全球石油價格進一步下跌,許多石油小生產者和商人歇業。但塞繆爾和他的辛迪加擁有日益增強的船隊,有俄國的石油供應,有遍布各地的銷售站,仍能頑強地生存下去。
標準石油公司不願眼睜睜地看著競爭對手逞威,於是提出收買建議,但遭到塞繆爾的拒絕。
塞繆爾對石油的勘探和儲量一竅不通,但這一點也不影響他正從事的業務。他具有世界性的經驗和經商的天才,無論多麼困難,他總能應變自如。
塞繆爾從東方,特別是從日本獲得運輸貿易公司,這家公司被牢牢地打上塞繆爾性格的印記。殼牌公司擁有自己的船隊、自己的市場和自己的資本,作為石油業的一支生力軍,氣勢如虹。
3.與世相合,許愛周穩坐香港船王寶座
本世紀40年代,許愛周的大名從省港澳航運界脫穎而出,穩坐香港船王寶座。
湛江是中國南方著名的天然海港,湛江的航運業自古發達。那時,進出湛江港的遠洋船隻均是洋輪,這些龐然大物泊在港灣,使眾多的龜縮在洋輪之側的中國船隻,自慚形穢。
許愛周一方麵對洋輪壟斷中國航運耿耿於懷;另一方麵,又不得不歎服洋輪的優越性能。這便是許愛周投身航運的契機。
其實,在許愛周之前,曾有過一位可與洋人分庭抗禮的船王,這個人便是香港第一位華人船王郭鬆。1877年,郭氏船務公司擁有13艘汽船,郭鬆為香港航運界較大的獨立船東,是早期華商中的巨富。
郭鬆當時擁有的船隊,足以與一般的洋人船東抗衡,但郭鬆以後便銷聲匿跡。除了少數學者,即使是老一輩香港人,也不知香港第一代船王郭鬆。有學者作這樣的推測:郭氏船隊敵不過大的洋輪公司,被對手吞並;還有一種可能是遭受颶風災害。
物換星移,潮漲潮落,在郭鬆之後的幾十年間,香港的華人航運界,無人有出類拔萃的表現。
直到1932年,湛江首富許愛周成立川昌航業公司,購入多艘二手客貨輪,開辟北部灣及湛江、香港多條航線,最遠處航抵南洋各國。最初的船長均為法國人(北部灣為法國割據,周邊地區有海南島、雷州半島、廣西南部、越南北部),船員洋人華人皆有。到40年代,川昌開始有華人船長。
1940年,川昌在香港設立辦事處。許愛周以香港為基地,雙管齊下,拓展航運,購置物業。川昌擁有的船隻數不詳,據老一輩港人稱,川昌可與太古、怡和在香港的船隊競一日之長。
許愛周是一位具有強烈民族意識的船東。日軍侵入香港之際,許愛周下令鑿沉泊在船塢大修而無法開動的船,以防落入日軍手裏。逃回湛江老家後,許愛周慷慨解囊,支持抗日。
香港收複,許愛周回港收拾殘局。他設立仁興礦務公司,把廣西開采的滑石粉加工後,運往香港做化工原料。4年之後,他的船隊總噸位超過戰前最高水平,居華人船東之冠。
4.沉浮不驚,楊受成終成大亨
1986年落入底穀的楊受成靠自己的經驗、智慧和努力再次爬了起來,漸漸地積聚了財富。楊受成建立起他的“英皇金融貿易集團”,銳意發展黃金、外彙的投資買賣,並獲得了不菲收益。這時,他已是老於此道的中年商人。在1987年10月香港股市風暴來臨之前,他看清市場投機過熱,情況不妙,將手上持有的股票在10月初悉數沽清,逃過了這一災劫。之後,趁股災牽引地產市場走入低潮之際,他將股票投資所得又悉數轉入地產市場,趁低吸納物業。不出所料,由於地產市場低潮隻是暫時受股市狂瀉影響,當股市回穩,行情再現好景,物業市值驟升30%至40%,結果使他平白又在地產市場上獲得了一筆可觀的財富。1989年香港地產價格偏高,楊受成又將部分資金轉到海外投資。
楊受成再次興起之後,吐出破產之時積在胸中的惡氣乃是自然之事。他買回了多年前失去的“勞斯萊斯”小汽車和遊艇,又從一直居住的司徒拔道搬上了富豪集聚之地渣甸山。1990年,當他買第5部車時,決定買一部對他有特別意義的“奔馳”豪華轎車。他從保險箱內取出當年彙豐銀行寫給他的極具刺激性的信件,重讀一遍,心花怒放,自己已經向彙豐銀行、向世人證明了自己是夠資格享用此車的“成功人士”。
真正讓他一直耿耿於懷的,還是他當年不幸失去的家族產業“好世界投資有限公司”。他一直在積蓄力量,伺機反攻。
1990年他終於有卷土重來的機會。同年5月,他動用2億港元的資金收購了華“玫瑰國際(集團)公司”的33%的股權,成為單一最大的股東,10月,正式改組後的公司易名為“英皇地產有限公司”。由於收購與改組行動十分成功,“英皇地產有限公司”的股票成為當年香港股票市場成交最活躍的20種股票之一。
1991年初,楊受成對他的財富進行重組,“英皇金融集團”成為他旗下公司的控股公司,“英皇地產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地產及股票投資,而“玫瑰國際公司”則銳意建立成為一個集零售、批發及加工製造為一體的企業王國。
地產大亨楊受成大起大落,敗不餒,勝不驕,憑自己的才能與刻苦堅韌的意誌,在變化無常的生意場上寫下燦爛的篇章。
四、處世應變,詭奇難測
麵對危險,麵對突如其來的變故,麵對難以應付的危機,許多人則心慌無主,不知如何應對。而智謀之人則沉著、鎮定,想著應對的良策。他處世不驚,從容不迫。他應變自如,深懷韜略。詭謀讓你在這意料之外的驚險之中,學會怎樣心存智謀,麵對災難,化險為夷。智謀,讓你在紛亂的大千世界之中,學會如何武裝自己,把握自己的去向,從而更機敏,更能適應社會變遷。
1.隨機應變,商業競爭立於不敗之地
被譽為日本“經營之神”的鬆下電器公司創始人鬆下幸之助曾說過:“天地是日日更新,人類的經營生活焉能不日日更新?”隻有隨機應變,才能保證企業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孫子兵法》指出:“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這段文字用現代話來講就是:水因地形的高低而製約其流向,戰爭要根據敵情而製定決勝策略。所以,用兵打仗沒有固定不變的態勢,正如水流動沒有固定的形態一樣。能夠根據敵情變化而靈活機動奪取勝利者,才稱得上用兵如神。企業經營也是這樣,必須依據外部環境的變化,特別是市場形勢和競爭對手的變化,靈活製定策略。一成不變,脫離實際,是經營成功的大敵。
美國人喬治·派克1888年創建的派克製筆公司,由於經營得當,產品新穎,成為製筆行業的一麵旗幟。到本世紀20年代,它已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製筆公司。到70年代初,又上升為世界上最大的高級筆生產廠,許多人為擁有一支派克筆而感到榮耀和自豪。當時公司在13個國家設立了分公司,全世界共有120家代理商。公司雇員有2800人,年產鋼筆5000萬支,筆芯3200萬支,墨水300萬瓶,產品行銷154個國家和地區。派克公司如日中天,雄視世界製筆行業。
2.敵友不定,商場上利益第一
商業競爭中,盡管有時表現為你死我活,水火不容,雙方會拚一個魚死網破。但這隻是非常罕見且特殊的現象。更多的情況下則表現為互相矛盾又互相依存的關係,況且,在經濟領域內,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為了利益,敵我友的關係和對象是經常變化的,化敵為友,擴大同盟,對自己更為有利。因此,窮寇莫追的原則在經濟領域的運用更為廣泛,更具有普遍的意義,它不僅可以使我們在競爭取得勝利的情況下及時收兵,鞏固成果,而且可以分化對手,使它轉化為自己的同盟,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成果。
範旭東是中國近代著名的企業家,中國化學工業的奠基人。1926年,他創建的永利製堿公司生產出了質優、價廉的紅三角牌純堿,在美國費城國際博覽會上獲得了金獎,迅速占領了市場。永利的發展,引起了長期壟斷中國市場純堿銷售的英商卜內門公司的恐懼,為扼殺剛興起的永利公司,它發動了價格戰,企圖一舉打垮永利公司。範旭東不畏強手,同卜內門公司針鋒相對,展開了公開競爭。經過一年多的競爭,卜內門感到憑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戰勝永利,主動求和,這表明它承認了自己的失敗,開始退守。範旭東見時機成熟,沒有再展開進攻,同意了卜內門公司的求和要求,並適時提出了自己的條件,最後,雙方劃定了中國市場純堿的銷售比例:永利占55%,卜內門不得超過45%,卜內門在中國市場上不再進行削價競爭。範旭東利用“窮寇莫追”的策略,及時鞏固了自己的成果,確立了企業在市場上的統治地位。
3.欲霸香江,百貨業主鬥奇法
惠康、百佳是香港最大的超市集團,也是“不共戴天”的兩大冤家。它們從雙方並存那一天起,就欲做超市領袖,獨霸香江。1984年春節前夕,雙方就在傳媒猛做廣告,燃起大減價戰火。雙方減價幅度不算大,但時間確是破紀錄的,一直延續到初夏。惠康、百佳在這一時期,顧客盈門,而其他超級市場顧客銳減,營業額均下降20-30%。惠康、百佳有強大的財團為後盾,而中小型超市集團馬上捉襟見肘,陷入財政危機中。兩強相爭,還波及整個零售業,中小業主叫苦不迭,怨聲載道:“一雞死,一雞鳴”,本是商界競爭的正常現象,可這一時期,“死雞”多於“鳴雞”!
各報刊登商界政界權威人士的講話,他們紛紛指出這是一種惡性競爭行為,破壞了零售業的合理結構,形成大型集團的壟斷,不利於香港零售業的發展。在輿論的強大壓力下,惠康、百佳才鳴金收兵,熄滅戰火。焦頭爛額的中小業主才緩過氣來。超市兩強付出的代價不菲,卻已初步達到壟斷的目的。
在香港的大街,觸目皆是商店大減價的標語。“清貨大減價”、“換季大甩賣”、“周年慶祝減價大酬賓”、“移民加拿大一次性清貨減價”、“租約期滿大減價”、“鋪位拆遷五折銷售”,令人眼花繚亂,真假難辨。更有的用聳人聽聞之詞:“大出血”、“跳樓價”、“減到半送你”、“減到你笑出門”、“減到君再來”。
1994年,屈臣氏超市連鎖集團隆重推出“免費購物日”。免費購物,比減價購物更具魅力。屈臣氏在電視、報章大張旗鼓宣傳,鬧得沸沸揚揚,男女老少心往而神馳之。全港家喻戶曉後,屈臣氏通過媒介,劃定一段時期的購物日,顧客留下單據,一個月後參與抽簽,命中率為1/30。幸運者,可享受免費購物一天。
近兩年,好些個購物中心,推出“一元起周六大拍賣”。拍賣之物,小至文具盒,大至彩電音響,統統是一港元的底價。如此,貨主豈不要虧得賣襯衫褲頭?
這正是貨主的精明之處。拍賣采用拍賣行競價落槌形式,必會形成熱鬧的場麵。說是一港元起價,某件商品的正價多少,人們都有個底。價值數千港元的商品,從一港元起,往上競價,一般都能接近正價的水平而落槌。如果一台5000港元的彩電,顧客的最後競價僅2000港元,勢必使貨主大虧。結果就有神秘的第三者參與競價,抬價不成,第三者就買下——不用說,這個第三者,就是貨主線上的人。
4.謀深莫測,邵逸夫要建東方好萊塢
1907年,邵逸夫出生在浙江寧波鎮海一戶富商家庭。父親邵行銀是上海錦泰昌顏料號老板。邵逸夫在子女中排行老六,因此香港影視圈人叫邵逸夫為六叔。邵逸夫大哥邵醉翁是執業律師,出於興趣,1924年拍了第一部默片《馬永貞》,一炮打響。邵醉翁興趣大增,遂創辦天一影片公司。從此,邵氏兄弟與影業結下不解之緣。
1934年,邵氏在南洋已擁有40多家戲院。到60年代全盛期,院線連接南洋、香港、台灣、美國華埠,高達200多家,如跨洋蜘蛛網。
邵逸夫則主要在新加坡發行影片。邵氏兄弟以香港為基地、南洋為市場,一條龍作業,產銷兩旺。
戰後,邵氏兄弟仍以香港為基地、南洋為市場,重整山河。可到50年代,邵村人對拍片意興闌珊,鍾情於經營戲院、炒賣地皮,南洋影片公司的業績每況愈下。邵逸夫多次奉勸二哥,二哥置若罔聞。在這種情況下,邵逸夫聯合三哥邵仁枚,向二哥“開刀”,要他放棄香港的製片權。
此時邵村人已兩鬢斑白,便退休離港。1957年,邵逸夫赴香港主持業務。他是邵氏兄弟最年幼的,此時也有50歲,步入知天命之年。
邵逸夫一踏上香港,便住進旺角邵氏大廈七樓的一間鬥室(該物業是二哥的財產)。他寄籬於二哥簷下,首先向二哥買回清水灣220號地段的地皮。這塊地皮,二哥想以後趁高拋出,或留以發展工業大廈,或興建住宅樓宇,就是沒想到要做片場。
邵逸夫修好道路,立即掛上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招牌,開始夷山填海,擴大地盤麵積。他描繪出邵氏影城的宏偉藍圖:隔音片廠、置景場所、攝影棚、行政大樓、製片大樓、暗房、衝印所、道具室、貨倉、放映室及生活區。
這塊地皮,邵逸夫隻花了32萬港元,每平方英尺僅0.45港元,極其低廉。由於邵氏公司的浩大工程,帶旺了這一帶的地產業,地價飆飛,成為日後的香港高級住宅區。
他一氣建成四座攝影棚,馬上招兵買馬,一邊拍片,一邊大興土木。
影城竣工,擁有6座攝影棚、4幢員工宿舍大樓、3個員工食堂。員工1500多人,住在市區的日夜有公司大巴接送,另有10輛9座小巴在市區穿梭。最高峰時,一天可拍8場大戲,另雇群眾演員數千人。日本、印度等亞洲電影大國的人士參加邵氏影城,對彈丸之地香港有一塊這麼宏大的製片基地,甚感驚奇,稱它為亞洲最大的影城。
五、智謀並驅,剛柔融一
人是天地間最富靈氣,最具主宰力的生物,同時又是最脆弱,最容易被困擾的生物。在紛繁的塵世中,人總會時刻受到來自四麵的挑釁,時刻被包圍在各種危機之中,時刻感覺有一雙虎視眈眈的眼睛在盯著自己。而運用智謀,衝破這種束縛,走出這種危機,直麵各種挑釁,將是人們一直致力的活動。隻有謀劃與詭秘合而為一,處世行走,才能馳聘天地之間,縱橫萬裏之外,能胸有成竹,觀滄海而踏燕歸。
1.寬猛相濟,摩根買下五大湖鐵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