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攏慢撚抹複挑”——淺談彈撥樂器(2 / 3)

?

卡龍

卡龍是維吾爾族古老的彈弦樂器,在13世紀由中亞地區傳入我國新疆地區,稱它為七十二弦琵琶,流傳至今。

現在流傳在民間的卡龍,音箱為木質梯形,左曲右直,上麵張著十五至十八對鋼絲弦,它根據演奏樂曲的需要,可以調成不同的音階,十八對弦的卡龍音域為c—a2演奏時,將卡龍平放桌麵,右手持撥彈弦,左手持揉弦器按抑,產生一種吟音,音色較清脆。它的獨奏曲較少,大多用於樂隊,演奏《十二木卡姆》的曲調,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民族樂器。著名的卡龍曲《刀郎舞曲》(維吾爾族)就是反映捕獵生活的舞曲。

熱瓦甫

熱瓦甫是新疆維吾爾族和塔吉克族共有的彈撥樂器,在塔吉克族還叫它拉布卜。

熱瓦甫的音箱為木質球形,上蒙羊皮或驢皮,現多用蟒皮。以琴杆代指板,上有十四個由絲弦纏成的品位。張五條弦,內外兩弦各為一組,中間的一條弦主奏旋律。演奏時將樂器橫置左肩,右手用撥彈奏,左手按弦。改革後的熱瓦甫音域為g—g3。聲音宏亮,善於演奏比較熱情的樂曲。由於它在新疆人民中間很普及,因此曾出現不少演奏家。現在流行的一首熱瓦甫獨奏曲《塔什瓦依》就是為了紀念著名的熱瓦甫琴手塔什瓦依而命名的樂曲。塔什瓦依生前彈過很多首樂曲,得到人們的喜愛,他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將他生前最喜愛彈奏的一首樂曲稱為《塔什瓦依》。

琵琶

琵琶是我國彈撥樂器當中很重要的一種,它在群眾當中有著廣泛的基礎,人們喜愛它,熟悉它,所以流行近兩千年盛而不衰。

琵琶的名稱來自它的演奏方法,東漢劉熙在《釋名》中說:“批把,馬上所鼓也,推於前日批,引手卻日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後人把凡是用彈和挑這兩種主要指法演奏的樂器統稱為琵琶,如阮、三弦、月琴等。從秦到唐,琵琶幾乎是這種類型彈撥樂器總的名稱。

琵琶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的秦代,當時有一種撥浪鼓,人們根據它的形式製造了一種圓型音箱,兩麵蒙皮豎著彈奏的樂器,初名“弦鞀”,以後發展成為四弦十二柱的彈撥樂器,因晉代人阮鹹善彈,人們便稱它為阮鹹,簡稱為阮。公元4世紀,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西域的文化交流加強了,那時有一種半梨形音箱,曲項,四弦四柱,用撥橫彈的琵琶和一種五弦琵琶傳入中原地區,我國勞動人民將上述三種琵琶互相結合,取長補短,經過多次改革逐漸發展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琵琶。現在常用的琵琶音域比較寬廣,它的音域為A—g3,可以分為四個音區,低音區聲音較渾厚,中音區聲音圓潤柔美,高音區和極高音區聲音清脆明亮。琵琶的表現能力很強,它既可以演奏雄壯慷慨的武曲,又能演奏抒情幽雅的文曲,是我國很重要的樂器之一。

古代的琵琶曲譜留下來的不多,我們今天見到的大多是19世紀編著的,其中一些樂曲是具有悠久曆史傳統的琵琶古曲,《十麵埋伏》就是影響較大的一首獨奏曲。《十麵埋伏》又名《楚漢》,它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公元前202年漢劉邦與楚項羽在垓下大戰的故事。全曲共有十三段,以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五段描寫漢軍的陣容和軍威;以埋伏,雞鳴山小戰,九裏山大戰、描寫古戰場中千軍萬馬,槍刀箭戟,人喊馬嘶,驚天動地的大決戰場麵;以項王敗陣、烏江自刎、眾軍奏凱、諸軍爭功、得勝回營五段描寫楚軍潰敗,項羽自殺,以漢軍全勝而告結束。樂曲使用了很多模擬性的手法,栩栩如生地勾畫出了古戰場的生動畫卷。

早在公元前3世紀的秦代,勞動人民根據“鞀鼓”的形式,創造出了一種直柄、圓形音箱,兩麵蒙皮,豎著演奏的樂器,初名“弦鞀’,後也稱琵琶。漢代已有十二個柱位,唐代有十三個柱位。因為晉代人阮鹹善彈,人們便稱它為阮鹹,簡稱為阮。阮有張三條弦和四條弦的兩種,解放後將它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柱位已增至二十四個,並製成了低音阮、大阮、中阮、小阮四種,一般常用的是大阮和中阮兩種,大阮的音域為C—a2,中阮的音域為G—e3。由於阮的音色渾厚、優美,在民族樂隊及聲樂的伴奏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近來還用於獨奏,有著獨特的藝術效果。

月琴

月琴是由阮衍變而成。它是漢、彝等民族共同使用的樂器。在漢族地區,主要用於戲曲和曲藝的伴奏。在京劇中,它和京胡、京二胡一起被稱為三大件。在西南彝族地區的民間廣泛流行,稱它為弦子。一般來說,它的獨奏曲沒有固定的形式和名稱,演奏者可以根據描寫的主題進行即興創造。

為京戲伴奏的月琴為圓型音箱,張四條弦,分成兩組,每組兩根弦的音高相同,采用五度定弦,用撥彈奏,它的音域為d1—d3。現經改革,將它增加到二十四個品位,張四條弦,將音域擴展到g—c4,擴大了它的表現能力。

彝族地區的月琴獨奏曲旋律性較強,節奏較明快,有舞曲風趣。涼山地區著名女月琴手沙瑪烏芝演奏的《涼山月琴調》就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

三弦

三弦又名弦子,它的前身可能是秦代的“弦鞀”,元代始有三弦之名。

三弦是漢族與蒙古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共同使用的樂器。三弦有大小兩種。小三弦又名曲弦,主要用於昆曲、彈詞等戲曲和說唱音樂的伴奏。在19世紀中葉,河北木板大鼓藝人馬三峰,根據小三弦的形製創造了大三弦,主要用於北方大鼓的伴奏,以後也用民間器樂合奏和獨奏,它的音域一般為d—d3。《柳青娘》、《合歡令》都是很有特色的三弦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