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
柳琴較小,因形似柳樹葉,故也稱柳葉琴。它是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柳琴戲及安徽泗州戲的主要伴奏樂器。解放以後音樂工作者將它進行了改革,將原來隻有兩條弦七個品位的柳琴改為張四條弦、設二十四個品位的新柳琴,擴大了音域,增加了音量。現在樂隊中常用柳琴的音域為g—c4。它的中音區聲音清脆響亮,是柳琴最好的音區,它主要用於民族樂隊的高音聲部,近來也用於獨奏。《春到沂河》用柳琴清脆的音色,反映了祖國的新麵貌。
冬不拉
冬不拉是哈薩克族兩根弦的彈撥樂器。
據說在很早以前,哈薩克族當中有一個聰明而漂亮的姑娘,她要找一個有才能的小夥子做自己的終身伴侶。為了要考驗小夥子是否善於動腦筋,她出了一個題目:誰能讓大樹講話而又不能講出求愛的話,我就嫁給誰。
小夥子就在姑娘住的氈房外邊想!想!天黑了,小夥子的肚子餓了,他殺了一隻羊,把羊腸掛在樹枝上,架起篝火烤肉充饑。
大草原萬裏無雲,熱風輕輕地吹著,他在皎潔的月光陪伴下,慢慢地進入了夢鄉。
就在這寧靜的夜中,一種美妙而悅耳的聲音,輕輕地喚醒了小夥子。原來,熱風吹幹了掛在樹上的羊腸,發出了嗚嗚的響聲,大自然的提示,使小夥子恍然大悟。他找來一把斧子,砍倒大樹,用它製成了冬不拉的琴身,把羊腸搓成琴弦,拴在琴的兩頭,他彈起這支冬不拉向姑娘傾訴了愛慕之情。這委婉而熱情的音樂聲打動了姑娘的心,她不由自主地隨著冬不拉音樂的旋律唱起了甜蜜的歌,此後,他們結成了終身伴侶。這就是冬不拉的產生和它的第一支歌。
冬不拉的音箱用鬆木或樺木製成,有扁平和瓢形兩種。琴杆細長,上纏有九個皮弦品位,張二弦,可以奏出二度、三度、四度、五度、六度及八度和音,一般用於自彈自唱,也用於獨奏和合奏。現經改革,製造出高、中、低音三種冬不拉,普遍應用的是中音冬不拉,它的定弦有四度、五度兩種,音域為c—g3。在演奏中,經常使用泛音,使旋律具有特殊的色彩。中音冬不拉的音色明亮而柔和,多用於獨奏和歌唱的伴奏,高音及低音冬不拉多用於器樂合奏。
哈薩克族人民主要是以放牧生活為生。在他們的生活裏,馬是不可缺少的伴侶,因此有很多樂曲是描寫他們心愛的馬。冬不拉獨奏曲《棗紅色的走馬》就描繪了駿馬走路時輕捷可愛的形象,《沙漠的駝鈴》描寫了駝隊的主人對他的駝隊的思念心情。
彈布爾
彈布爾是維吾爾族的彈撥樂器,15世紀已經出現。
彈布爾的音箱為木製瓢形,琴杆較長,上麵通常纏有十六個絲弦品位,琴體上麵張五條鋼絲弦,兩根外弦為一組,主奏旋律,兩根內弦為一組,中間一根弦用於伴奏。它的音域為g—g3。彈布爾的音色清脆明亮,多用於獨奏和民間器樂合奏。新疆彈布爾演奏家於三江·加米演奏的民間樂曲《艾介姆》(樂譜見《少數民族樂器傳統獨奏曲選集》維吾爾族)就是根據民歌加工改編而成,它具有濃厚的維吾爾族生活情調,是一首優秀的獨奏曲。
考姆茲
考姆茲是柯爾克孜族的彈撥樂器,又名“火不思”、“渾不似”、“琥珀思”等,是一件古老的彈撥樂器。
考姆茲音箱木製,以琴杆為指板,無品位張三條弦,音域為g—c2,主要用於自彈自唱,也用於獨奏。在獨奏時,往往加以動作,使樂曲更富於效果。《啄木鳥》形象地描寫了啄木鳥在樹上啄木捉蟲的生活情景。
劄木聶
劄木聶是藏族的彈撥樂器,藏語稱它為“拜翁”或“拜昂”,因為它有六條弦,漢語又稱它為“六弦琴”,還有人叫它“羊皮三弦”。
劄木聶琴箱木製,上蒙以羊皮或蟒皮,琴杆兼做指板、無品,琴弦六根,兩根為一組,定相同的音高。傳統的劄木聶使用音域較窄,一般隻用一個八度加一個音,現在藏族的樂隊中使用的劄木聶音域一般為兩個八度,從g—g2。它的音色渾厚響亮,是藏族古典歌舞囊瑪和民間歌舞堆謝的主要伴奏樂器,也用於獨奏。《白鶴》就取自囊瑪中的音樂,富於特色。
揚琴
揚琴是擊弦樂器,在幾百年前由東南沿海一帶傳入我國也稱“洋琴”。現流行全國,並成為民族樂隊中不可缺少的樂器。早期的揚琴音域較窄,現經改革,擴大了音量和音域,並製出半音排列的揚琴,能奏出四個八度的音。現在使用的揚琴音域為G—g3。低音區聲音渾厚,中音區聲音明亮圓潤、高音區聲音清脆,它不但用於獨奏,也用於戲曲和曲藝的伴奏,並在伴奏樂隊中起著主要作用,所以有些說唱形式以揚琴來命名,如四川揚琴、雲南揚琴等。近代揚琴得到很大的發展,出現了大批的獨奏曲,廣東音樂中的《倒垂簾》、江南絲竹中的《彈詞三六》、四川的揚琴獨奏曲《將軍令》,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曲目。目前,在各高等音樂藝術院校都開設了揚琴的專業課,並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演奏員,為它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