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二胡”所想到的(1 / 3)

由“二胡”所想到的

我國拉弦樂器的出現,大大晚於吹管樂器、打擊樂器及彈撥樂器。拉弦樂器是在彈撥樂器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成的。

唐代曾出現一種初型的拉弦樂器,名叫軋箏。詩人皎然(公元8世紀人)在《觀李中丞洪二美人唱軋箏歌》一詩中寫道:

“君家雙美姬,

善歌工箏人莫知。

軋用蜀竹弦楚絲,

清哇婉轉聲相隨。

……”

在這首詩中,詩人生動地描寫了軋箏這種以竹棒擦弦而發聲的演奏形式以及它為歌唱伴奏的用途。用馬尾擦弦而發聲的拉弦樂器出現的較晚,宋代才有關於它的記載。沈括在《夢溪筆談》裏明確地提到用馬尾拉弦的胡琴。他在為邊兵創作的一首歌詞中寫道:

“馬尾胡琴隨漢車,

曲聲猶自怨單於。

彎弓莫射雲中雁,

歸雁如今不寄書。”

這裏所說的“彎弓”不是用來射雁的,而是用來拉胡琴的。到了元代,胡琴的形製大體上才統一起來。《元史》中說:“胡琴製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在明代以後,胡琴在民間更為普及,各地群眾根據自己的喜好,就地取材,製出了各種各樣的胡琴。

二胡

二胡也稱胡琴或南胡,由胡琴發展而成。二胡的琴筒由木或竹筒製成,一端蒙以蟒皮,琴杆上端置有兩個木軫,用以調節音高,竹弓,上張馬尾,夾於二弦之間拉奏。二胡一般采用五度音定弦,個別的演奏者也采用四度或八度定弦。音域從d1—e4,可達三個多八度。它的音色柔和圓潤,尤其擅長演奏抒情性的樂曲。它廣泛地應用於歌唱、戲曲和曲藝的伴奏,在器樂合奏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也是民族樂器中重要的獨奏樂器之一。

“五四”時期,民族器樂革新家劉天華先生,他把長期處於民間狀態的胡琴加以改革,並創作了47首練習曲和10首二胡獨奏曲,最早把它帶入了高等藝術院校,使它從民間狀態逐步走上了近代專業化道路。現在,它已經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拉弦樂器,各高等藝術院校都設了二胡的專業課,培養了一大批二胡演奏者,專業作曲家也為二胡創作了一大批樂曲。如果說建國前劉天華創作的10首二胡獨奏曲和民間音樂家阿炳的3首二胡曲具有代表性之外,建國之後由劉文金創作的《豫北敘事曲》、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張小峰創作的敘事曲《新婚別》等等都具有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和思想,並把二胡的演奏技術和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高胡

高胡是胡琴的一種,琴筒比二胡琴筒略小,定音比二胡高四五度,音域為g1—d4,故名高胡。演奏時大多用兩腿夾著琴筒的大部,音色清脆嘹亮。近年來,高胡已經得到廣泛應用,是民族樂隊中不可缺少的高音拉弦樂器。它在廣東音樂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並且有不少獨奏曲,像《雨打巴蕉》、《漢宮秋月》都是它的代表曲目。

中胡

中胡出現的很晚。解放後,為了加強民族樂隊的中音聲部,在二胡的基礎上創製了中胡。它的琴筒比二胡大,音色較渾厚,它的音域為f—g2,主要用於合奏,也用於獨奏。劉明沅創作的中胡獨奏曲《在草原上》就有獨特的藝術效果。

低胡和革胡

低胡是在中胡的基礎上再擴大而成的低音拉弦樂器。革胡是在我國胡琴類拉弦樂器的基礎上,吸取了其它拉弦樂器的特點創製而成的一種音量較大、音域較寬的低音拉弦樂器,它主要用於器樂合奏。

革胡的琴筒木製,張蟒皮,四條弦,使用一種特殊的傳導裝置,在拉奏時由琴碼間接傳導到皮膜震動發聲。由於它的弓子不加在弦間,可以靈活自如地運用各種弓法。可拉奏,也可撥奏。它的四條弦每弦間皆按五度關係定弦,音域比較寬廣,可以奏出從C—C2三個八度的音。目前它還在進行不斷的改進。

大筒

大筒也是胡琴的一種,因琴筒較大而得名。它普遍流行於湖南省,是湖南花鼓戲的主要伴奏樂器,陽戲、長沙絲弦的伴奏樂隊中也用到它。它的構造及演奏方法基本上和二胡相同,但是低音帶有沙聲,中音區比二胡明亮。音域比二胡窄,一般為d1—e3。近些年來對它進行了一些改革,也開始用於獨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