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胡
四胡也稱胡琴,蒙古族還稱“侯勤”和“四弦”,在18世紀之前已經流傳於我國內蒙古地區和華北漢族地區,它是蒙古族和漢族共同使用的樂器。它的構造與二胡大致相同,有四條弦,第一、三弦(內弦)和第二、四弦(外弦)各為一組,每組定相同的音高,並將馬尾分成兩股,分別夾在一、二弦和三、四弦之間進行拉奏。四胡按五度音定弦,經常使用的音域為g—g2,它的音色較明亮,聲音粗獷。在漢族地區主要用於說唱。二人台、皮影戲的伴奏和民間器樂合奏;在內蒙古地區,常用於民間器樂合奏和獨奏。著名民間藝人蘇瑪演奏的四胡獨奏曲《趕路》和孫良演奏的《荷英花》(兩首見《少數民族樂器傳統獨奏曲選集》蒙古族)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樂曲,它們的音樂形象生動活潑。它的演奏方法與二胡大致相同,但它經常用左手中指或無名指從弦下以指甲頂弦來代替按弦,有時還用指甲彈弦,並用弓杆敲擊琴筒,加強節奏,製造氣氛,增加音樂效果。
京胡
京胡亦稱胡琴,是京戲的主要伴奏樂器,在清代,隨著京戲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早期的京胡用軟弓子拉弦,19世紀才出現硬弓。它的演奏技術很高,也用於獨奏。它的音域一般隻有一個半八度,從f1—e3,聲音高亢,響亮。《夜深沉》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樂曲。
板胡
板胡又名梆胡、秦胡、胡呼、大弦、瓢等,在明末清初,隨著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的基礎上而產生的樂器。由於它適於表現熱烈奔放的情調,以後為多種地方戲曲和曲藝所吸收,並成為主要的伴奏樂器,如豫劇、河北梆子、評戲、呂劇、晉劇、秦腔、蒲劇、蘭州鼓子、道情等。
板胡的音箱為椰子殼製或用木製成,以薄桐木板蒙麵。板胡根據不同的需要,大致有三個品種,即高音板胡、中音板胡及次中音板胡。板胡的定音一般不統一,有的按五度定音,有的按四度定音,高音板胡的一般音域為d2—a4,(在五線譜上采用低八度音記譜)。板胡的中音區響亮、清脆,是最能表達板胡特色的音區。近些年來對它進行了不斷的改革,成為重要的獨奏樂器。張長城演奏的板胡獨奏曲《紅軍哥哥回來了》以熱情洋溢的曲調,歌頌了軍民之間的魚水情誼。
墜子和墜胡
?
墜子也稱墜琴,是河南曲藝墜子書的主要伴奏樂器。清朝末年,在河南流傳一種鶯歌柳書,藝人們將伴奏用的小三弦加上馬尾竹弓,使它變為拉弦樂器,後來將鼓頭的蟒皮麵改為桐木板麵,保留了指板,使它別具一格。
還有一種稱為墜胡的樂器,琴筒如二胡琴筒,略粗而較短,蒙蛇皮,琴杆保留三弦的琴杆,音色高亢柔美,是河南小調曲子、山東琴書和山東呂劇的伴奏樂器。由於墜琴和墜胡有指板,它更善於演奏模擬性的曲調,聽起來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現在,它們除用於伴奏外,也用於獨奏。它的定弦一般為四度,音域為a—d3。
馬頭琴
馬頭琴是蒙古族的拉弦樂器,蒙語稱它為莫林胡爾,因琴杆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在成吉思汗(公元1162—1227年)時期就出現了馬頭琴,他的妻子布新格勒吉就很喜歡拉馬頭琴。
馬頭琴的音箱由鬆木製成,呈梯形,兩麵蒙以馬皮或羊皮,琴杆細長,用硬木製成,上張兩根用馬尾撮合而成的弦,用弓在兩條弦的外側進行拉奏,它的定弦與一般拉弦樂器不同,外弦音低,內弦音高,多為四度定弦。它的演奏方法有兩種:一種用左手指的第二、三關節處按弦;一種用指甲從弦下向上頂弦,它特別適合演奏悠長遼闊的旋律。馬頭琴除用於獨奏之外,也用於說唱和民歌的伴奏。解放後,音樂工作者對馬頭琴進行了改革,擴大了音箱,改用蟒皮蒙麵,弓子改為富於彈性的弓子,用尼龍絲弦代替了馬尾弦,並將定音提高了四度。既保持了馬頭琴原來的柔和而深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的特點。它的一般音域為a—a3。蒙古族著名的民間藝人色拉西演奏的《巴雅齡》和桑都仍演奏的《四季》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