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二胡”所想到的(3 / 3)

馬骨胡

馬骨胡是廣西壯族使用的拉弦樂器,壯語稱它為“冉列”又名馬骨琴。

據傳說,過去壯族有一個牧馬青年,他愛唱山歌,會吹木葉,還會拉葫蘆胡,在他放牧的馬群中,有一匹跑的最快的白龍馬特別使人喜愛。一天,白龍馬吃了土司地裏的莊稼,土司知道後,就派人把白龍馬抓走了,第二天,青年人到土司家裏賠禮要馬,土司惡狠狠地說:“你的馬吃了我的莊稼,我就吃了你的馬肉,你想要麼?給你!”隨即從屋裏拋出兩根白龍馬的骨頭,並把青年人趕出了大門。土司有錢有勢,青年人奈何不得他,隻得拿了馬骨頭回家。當天晚上,他用馬骨做成一把馬骨胡,以後,每天騎在馬背上,拉著馬骨胡去罵土司,土司明知理虧,聽到馬骨胡的響聲就嚇得不敢出門。馬骨胡為窮人講了話,大家喜歡它,從此人們就開始做馬骨胡了。

馬骨胡的琴筒用馬或騾子的腿骨製成,細端蒙以蛇皮、魚皮或蛙皮,琴杆較短,頂端飾有馬頭或花紋,琴杆多用木或竹杆製成,琴軫多用硬木或黃猄角製作,張兩條弦,用馬尾弓拉奏,原始的馬骨胡發音尖而粗。解放後經不斷改革,增加了把位,擴大了音域,現在的馬骨胡音域為d1—e3,音色清脆明亮,它除了為壯戲伴奏之外,也是器樂合奏中的重要樂器,近來也用於獨奏,有著良好的效果。

艾捷克

艾捷克又名哈爾劄克,維吾爾族拉弦樂器。現在常見的艾捷克音箱為木質半球形,一麵蒙皮,有四條弦,在音箱下部置一月牙形底坐,便於固定膝上拉奏。在哈密地區還流行一種艾捷克,因形似二胡,所以又稱它為哈密胡琴。它的琴筒為木製或鐵製,用兩根鋼絲弦、在琴柱的一側有七八條鋼絲共鳴弦,用馬尾弓拉奏兩根主弦。它是哈密木卡姆的主要伴奏樂器。

改革後的艾捷克音量較大,音域也較寬廣,它的音域為g—e3人由於艾捷克的弓子和琴身分開,能拉雙弦,出現各種和音。艾捷克的音色柔和、優美,是維吾爾族民族樂隊中重要的拉弦樂器,也用於歌唱的伴奏和獨奏。

艾捷克的樂曲,大多熱情奔放,維吾爾族艾捷克演奏家阿不都拉·阿木堤演奏的《第一達斯坦間奏曲》就是十二木卡姆裏的《烏夏克木卡姆》當中的間奏曲,情緒歡快而熱烈,並富有強烈的舞蹈節奏。

薩它爾

薩它爾是維吾爾族拉弦樂器,它的音箱木製瓢形,琴杆較長,以琴杆代指板,上麵纏有絲弦品位,由一根鋼絲弦主奏旋律,用馬尾弓拉奏,還有九至十三根鋼絲共鳴弦。它的音域為c1—e3,多用於木卡姆的伴奏。新疆著名藝人烏買爾阿洪演奏的《木夏烏熱克木卡姆間奏曲》大多采用自由的散板節奏,抒發著一種憂傷的情緒。

牛腿琴

牛腿琴又名牛巴腿,因形似牛腿而得名。它是侗族的古老拉弦樂器。音箱狹長似牛腿,張兩根鋼絲弦,用馬尾弓拉奏,它可同時拉奏兩條弦,因而經常出現平行五度的和音。演奏時琴靠在左肩上,僅能拉一個把位,音域較窄隻能奏出g1—g4的音。它主要用於侗戲和侗族歌唱的伴奏。

我國的民族樂器種類繁多,上麵所介紹的僅僅是常見的一部分樂器。各地的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活和藝術實踐中曾經創造出無數種的樂器,並創作了大批的、和他們的生活、思想、習俗緊密相關的樂曲。這些眾多的樂器,除了用於獨奏和歌唱的伴奏之外,還互相結合,出現了豐富多彩的合奏形式。在《詩經·關睢》中有“琴瑟友之”(像琴和瑟那樣的親密和諧)、“鍾鼓樂之”(一起奏起鍾和鼓使人快樂)。在《詩經·賓之初筵》篇中有“龠舞笙鼓、樂既合奏”(拿起笛子跳起舞、吹著笙、擊著鼓,和諧的音樂應著舞蹈的節奏)。在《詩經·執竟》篇中有“鍾鼓喤喤,磬筦將將”(鍾和鼓的聲音既大而又協調,磐和管的聲音相和相應)。僅從上麵舉的幾個例子中,就有彈撥樂器的合奏、打擊樂器的合奏、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的合奏三種不同的合奏形式。唐代之後出現了拉弦樂器,使我國器樂合奏的水平提高到一個比較完備的新高度。

現在,有很多民族樂器及它們的演奏形式還需要進一步地搜集整理,使民族器樂在人民的生活當中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