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低音提琴
應用譜號:倍低音譜號。結構組成:類似於大提琴,但琴弦更粗(且通常使用腸衣弦),琴體更大,琴弓更粗更短,定音比大提琴低八度左右。使用材質:琴身:木製結構,以槭木和雲杉為原材料配合製造的音色最佳;琴弦:金屬弦,也有以腸衣為原料;琴弓:馬尾。樂器特色:是弦樂器中形體最大的,音色極其低沉柔和,並且能奏出極美妙的泛音,撥弦奏法可發出隆隆聲,用於描述雷聲或波濤聲往往恰到好處;慢奏時效果最佳,不宜快奏;高音部分音質纖弱動人。
倍低音提琴體積龐大,需站立演奏。它有兩種基本形製:一種屬於六弦提琴一族,肩斜背平;另一種屬於小提琴一族,肩較方,背微圓。
倍低音提琴是管弦樂隊和交響樂隊中的最低音聲部,多充當伴奏角色,極少用於獨奏,但其雄厚的低音無疑是多聲部音樂中強大力量的體現。貝多芬就常用它在交響樂隊中演奏重要的旋律。如他在第九交響曲的第四樂章開始時,用倍低音提琴演奏的宣敘調,有力地回絕了前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
還有聖·桑在他的《動物狂歡節》中,用倍低音提琴生動地塑造出笨重、莊嚴的大象形象。
吉它(Guitar)
應用譜號:高音譜號,不移調高八度記譜。
結構組成:琴身(包括琴頭、琴頸和共鳴箱),琴弦係統
(包括琴弦、弦軸、弦枕、指板、品位和弦馬)。
使用材質:琴身:木質結構;品位:用金屬扁條製成,依音位
插於指板上;琴弦:民瑤吉它多用鋼絲弦,古典吉它多用尼龍弦(包括尼龍質的金屬纏弦)。
種類介紹:目前世界上最常見的吉它有兩類,即西班牙吉它和夏威夷吉它。這兩類吉它均可改裝為電吉它。在演奏方法以及音色方麵,西班牙吉它和夏威夷吉它有明顯的區別:夏威夷吉它需要借助金屬棒(按弦)和指套(撥弦)來演奏,音色明亮而飽滿,尤其擅長表現滑音,多用於演奏主旋律,較少用於伴奏。在中國常見的是西班牙吉它。
樂器特色:典型的大眾化樂器,雅俗共賞,便於演奏。高音部音色清澈華麗,中音部柔美動聽,低音部豐滿深沉,用於獨奏可以表現出豐富的和聲效果,具有如泣如訴般的感情力量,並能奏出
美妙的泛音,還可模仿許多打擊樂的音色,其表現力豐富可見一斑;用於伴奏(尤其是伴唱)可以充分發揮其和弦的功力,為主旋律作豐富的襯托。“自彈自唱,樂在其中”。
吉它又名“六弦琴”,屬室內樂器,因其音量較小,幾乎從不用於各類樂隊中。這種樂器堪稱簡單設計的傑作。
理想的吉它琴體的底板和側麵應由最好的黃檀木構成,麵板采用雲杉木,弦品和琴頸分別由烏木和紅木製作。六根琴弦則是尼龍和鋼材料的混合體。世界上最為昂貴的西班牙吉它於1990年由索斯比拍賣行以15,400英鎊售出。
吉它經過了不少變化,才形成常見的萊斯·保爾、斯特拉托卡斯特爾和吉布森等類型(最後一種類型為所有搖滾吉它手所渴求)。然而,今天的吉它與當年西班牙南部山區的安達盧西亞人用於獨奏和為舞蹈伴奏的吉它相比,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吉它主要用於大眾娛樂,是典型的家庭樂器,對於音樂的普及和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許多古典吉它名曲根本無法改編為用其他樂器演奏的樂曲,因為這些名曲中蘊含著獨特的吉它技巧,其他樂器是根本無從模仿的。也許正是由於這些因素,吉它藝術在音樂體係中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分支。
電吉它(ElectricGuitar)
應用譜號:高音譜號,有時也用專用的樂譜。
結構組成:比普通吉它少了共鳴箱,其餘部分與普通吉它相同。
琴身不過是實心的裝飾品而已,電吉它的發音是通過弦馬下的電磁擴音裝置連接音箱(揚聲器)而實現的,因此可以調節發音音量。
樂器特色:由於擺脫了共鳴箱的限製,因此擴大了普通吉它的音域,並使高把位的表現力增強。另外,由於電吉它音量可大可小,音值可長可短,故比起普通吉它來,在演奏方麵回旋餘地更大,在表現滑音、顫音和倚音方麵(這正是吉它類樂器的突出特點)更是遊刃有餘。
自從電吉它出世以來,一直是電聲樂隊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在各種小型樂隊中,電吉它也經常參與合奏。由於音量的擴大,電吉它作為獨奏樂器就更為理想,參與伴奏、合奏也不再被其他樂器的音響所湮沒。可以認為,電吉它賦予了吉它類樂器以嶄新的生命力。
電貝司(ElectricBass)
應用譜號:低音譜號,不移調高八度記譜。
結構組成:類似電吉它,從外形上看也同電吉它差不多,但隻有四根弦,以電吉它的後四根弦低八度定音。
樂器特色:屬電聲樂器,音量變化可以調節。中低音區發音厚實響亮,高音區則較明亮。同吉它一樣可以運用多種技巧,演奏出特色旋律來,因此電貝司在合奏中是不僅僅作為低音伴奏樂器而出現的,它往往奏出令人難忘的樂句,音色優美,旋律流暢。
電貝司幾乎隻用於現代電聲樂隊中,作為整個樂隊的低音聲部。常使用分解和弦伴奏,在樂曲的經過句中,電貝司常奏出過渡性旋律,能大大豐富樂隊的音色。
豎琴(Harp)
樂器本調:降C大調。
實用音域:大字組降C-小字四組升F。
應用譜號:高聲部:高音譜號,移調高大一度半記譜;低聲:低譜號,移調高大一度半記譜。
結構組成:琴身(包括琴柱、掛弦板、共鳴箱和底座)琴弦係統(包括琴弦、弦軸、變音傳動機件裝置和踏板)。
使用材質:琴身:木製結構;琴弦:通常(即最理想搭配方式)
高音區用尼龍弦,中音區用腸衣弦,低音區用金屬纏弦;變音傳動機件:使用曲型銅板。
樂器特色:具有無以倫比的美妙音色,尤其在演奏琶音音階時更有
行雲流水之境界;音量雖不算大,但柔如彩虹,詩意盎然,時而溫存時而神秘,是自然美景的集中體現。
豎琴是最古老的撥弦樂器,早期的豎琴隻具有按自然音階排列的弦,所奏調性有限。現代豎琴是由法國鋼琴製造家S·埃拉爾於1810年設計出來的,有四十七條不同長度的弦,七個踏板可改變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調性。
由於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美麗的音質,豎琴成為交響樂隊以及歌舞劇中特殊的色彩性樂器,主要擔任和聲伴奏和滑奏式的裝飾句,每每奏出畫龍點睛之筆,令聽眾難以忘懷。
在室內樂中,豎琴也是重要的獨奏樂器。獨奏時能奏出柔和優美的抒情段或華彩段,極具感染力。
圓號(FrenchHorn)
樂器本調:F調(常見的圓號有F/降E雙調,F/降B雙調和F/A/降B三調等多種)。
應用譜號:高音譜號,按本調F調移調記譜。
實用音域:大字一組B-小字二組F。
結構組成:號嘴,管體和機械三部分,管長3。930米(F調圓號)
管體彎成圓型,整個管體拐彎較多機械部分使用回旋式
活塞,通過按下活塞鍵使活塞回轉接通旁路管以達到
延長號管的作用。常見有三鍵,四鍵和五鍵圓號。
使用材質:磷銅管。
樂器特色:音色具有銅管的特色,但又溫和高雅,帶有哀愁和詩意,在銅管和木管樂器之間起到媒介作用,表現力極其豐富,是銅管樂器中音域最寬,應用最廣泛的樂器。
圓號又稱法國號,在傳統上與狩獵有關。19世紀以前,管弦樂隊中的圓號大多限於泛音列的各音使用,其基本音高可以通過“附管”改變樂器的長度來改變。1840年以後,閥鍵逐漸取代了“附管”的作用。
樂器特色:音色具有銅管的特色,但又溫和高雅,帶有哀愁和詩意,在銅管和木管樂器之間起到媒介作用,表現力極其豐富,是銅管樂器中音域最寬,應用最廣泛的樂器。
圓號又稱法國號,在傳統上與狩獵有關。19世紀以前,管弦樂隊中的圓號大多限於泛音列的各音使用,其基本音高可以通過“附管”改變樂器的長度來改變。1840年以後,閥鍵逐漸取代了“附管”的作用。
大號
樂器本調:降B調。應用譜號:低音譜號,不移調記譜(也有移調記譜的)。實用音域:大字一組D-小字一組F。結構組成:號嘴,管體和機械三部分組成。有四到六個活塞(回轉式較常見)。大號有抱式大號,圈式大號和轉口式大號(俗稱“蘇薩風”)三種,後兩種隻用於軍樂隊或管樂隊。
樂器特色:是管弦樂隊中最大的低音部銅管樂器,音色渾厚低沉,威嚴莊重,與倍低音提琴同是管弦樂隊和奏的基礎。大號的形製有多種,除前麵提到過的抱式、圈式、蘇薩風,還有一種優福尼(次中音大號)。
管弦樂隊中還使用G,F,C調大號。
大號在樂隊中主要擔任低音部和聲或節奏,很少用於獨奏。其實大號不但低音渾厚,它的高音區也很優美,所以現代作曲家偶爾也用大號吹奏旋律,如拉威爾配器的《圖畫展覽會》中“牛車”主題,就是用大號演奏的。
長號
樂器本調:降B調。應用譜號:低音譜號,不移調記譜。實用音域:大字組E-小字一組降B。結構組成:號嘴,U型套管(管長2。75米),裏管,調音管,喇叭口等(低音長號還帶有一個回轉式四度活塞和一根四度附加管)。還有一種活塞長號,現在基本已經淘汰。
使用材質:磷銅管。樂器特色:音色高傲,輝煌,莊嚴壯麗而飽滿,聲音嘹亮而富有威力,弱奏時又溫柔委婉。
其音色鮮明統一,在樂隊中很少能被同化,甚至可以與整個樂隊抗衡。能演奏半音音階和獨特的滑音。常演奏雄壯樂曲的中低音聲部。軍樂隊中是用來演奏威武的中低音旋律的主要樂器。管弦樂隊中很少用於獨奏。
長號又稱拉管,是構造上唯一未經過技術完善,很少改進的銅管樂器。它通過滑管來改變號身的長度和基音的音高。
長號的曆史可追溯到15世紀。大約1700年前稱為薩克布號。17-18世紀時多用於教堂音樂和歌劇的超自然場麵中。到19世紀,長號成為交響樂隊中的固定樂器。長號也是軍樂隊的重要樂器,同時還大量用於爵士樂隊,被稱為“爵士樂之王”。
小號
樂器本調:降B調。
應用譜號:高音譜號,移調高大二度記譜。實用音域:小字組F-小字二組C。結構組成:號嘴,管體和機械三部分。管長1。355米,機械部分由活塞和活塞套組成,通過按下活塞接通旁路管以達到延長號管的目的。活塞分為直升式和回轉式兩種。
使用材質:磷銅管。樂器特色:音色強烈,明亮而銳利,極富光輝感,是銅管族中的高音樂器,既可奏出嘹亮的號角聲,也可奏出優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小號使用弱音器可增加神秘色彩。小號最早是在軍隊中用來傳遞信號,17世紀以後成為管弦樂隊和獨奏的樂器。19世紀以前,小號僅限於吹奏泛音列的各音,而到巴赫時代,許多小號則長於高音區的演奏。基音的音高可以通過安裝不同長度的接管(若幹節號管)來改變。大約1830年,小號又加上了閥鍵,以便更容易演奏。
小號是軍樂隊的重要樂器,也大量用於爵士樂隊。除降B調,另外還有C、降E、A等多種調的小號,但使用很少。
小號音色嘹亮,富於英雄氣概,多用於吹奏號角之音和進行曲式的旋律。如威爾第的《阿伊達》中的小號齊奏,氣勢恢弘,極富煽動性。
小號演奏時,還可以在號口塞梨狀弱音器,堵住排氣量的百分之七十,達到改變音色的目的,以表現抒情、夢幻與神秘。
短號(Cornet)
樂器本調:降B。
應用譜號:高音譜號,移調高大二度記譜。
實用音域:小字組F-小字二組C。
結構組成:號嘴,管體和機械三部分。管長1。335米,機械部分由
活塞和活塞套組成,通過按下活塞接通旁路管以達到
延長號管的目的。
使用材質:磷銅管。
樂器特色:音色柔和,富有歌唱性,但不夠輝煌。
短號是小號的變形樂器,通常隻用於軍樂隊和舞廳樂隊,很少用於管弦樂隊。另外還有降E調短號,使用較少。
鋼琴(Piano)
應用譜號:高音部:高音譜號,不移調記譜;
低音部:低音譜號,不移調記譜。
結構組成:由琴弦列、音板、支架、鍵盤係統(包括
黑白琴鍵和擊弦音棰)、踏板機械(包括頂杆
和踏板)和外殼共六大部分組成。
使用材質:琴弦列:高、中音琴弦由鋼絲製成;低音琴弦
由鋼絲加上紫銅纏絲製成。音板:木質結構。
木材要求質地柔軟、有彈性、易傳導振動,以白鬆或梧桐為最佳。支架:包括鑄鐵支架和木支架兩分。
鍵盤係統:黑白琴鍵由象牙或電木製成;音棰常用木製。
踏板機械:金屬結構。外殼:漆飾木板結構。
樂器特色:音域寬廣,音量宏大,音色變化豐富,可以表達各種不同的音樂情緒,或剛或柔,或急或緩均可恰到好處;高音清脆,中音豐滿,低音雄厚,可以模仿整個交響樂隊的效果。
鋼琴的曆史已有200年以上,最早是在17世紀末由克裏斯托福裏在佛羅倫薩製造的。19世紀的著名鋼琴製造家J·布羅德,伍德、S·埃拉爾、K·貝希施泰因、J·F·布呂特內爾和H·E·斯坦威等人在許多方麵改進了鋼琴,增加音量和連續演奏的能力,擴展了音域,並改善了鋼琴的機械裝置。
現代鋼琴因形狀和體積的不同,主要分為立式鋼琴和三角鋼琴。音樂會所用的大三角鋼琴是樂器中的龐然大物,有9英尺長,最重的可達79噸。迄今為止最昂貴的鋼琴是一架1888年生產的斯坦威牌三角鋼琴,1980年在紐約以18萬英鎊的高價被拍賣。
鋼琴因其獨特的音響,88個琴鍵的全音域,曆來受到作曲家的鍾愛。在流行、搖滾、爵士以及古典等幾乎所有的音樂形式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譽為“樂器之王”。
電子琴(ElectronicKeyboard)
應用譜號:使用鋼琴譜,高低音雙行記譜。結構組成:電子樂器的結構較為複雜,音源是由晶體管產生的電振動,並通過音色回路而產生各種音色;同時由周波數調製產生顫音效果,由振幅調製產生各種樂器的音效。電子琴的外形很像普通鍵盤樂器,隻是某些種類多一排腳踏鍵盤,而且手觸鍵盤也往往分為兩層。樂器特色:屬於電子樂器,發音音量可以自由調節。音域較寬,和聲豐富,甚至可以演奏出一個管弦樂隊的效果,表現力極其豐富。它還可模仿多種音色,甚至可以奏出常規樂器所無法發出的聲音(如人聲,風雨聲等)。另外,電子琴在獨奏時,還可隨意配上類似打擊樂音響的節拍伴奏,適合於演奏節奏性較強的現代音樂。另外,電子琴還安裝有混響、回聲、延長音、震音和顫音等多項功能裝置,表達各種情緒時運用自如。電子琴是電聲樂隊的中堅力量,常用於獨奏主旋律並伴以豐富的和聲。還常作為獨奏樂器出現,具有鮮明時代特色。但電子琴的局限性也十分明顯:旋律與和聲缺乏音量變化,過於協和、單一;在模仿各類管、弦樂器時,音色還不夠逼真,模仿提琴類樂器的音色時,失真度更大,還需要不斷改進。
手風琴(PianoAccordion)
應用譜號:高音譜號,不移調記譜。
結構組成:高音鍵盤、低音鍵鈕和風箱三大部分。
樂器特色:具有多種音色,可模擬多種管樂器和弦樂器;和聲豐富,可奏出小型樂隊的效果;音量宏大,發音持久,不受空間局限;便於攜帶和演奏,是普及型樂器。
最早的手風琴的專利注冊於1829年的維也納。此後雖音質和結構不斷得到改善,但基本形製沒有太大的變化,大多為右手演奏高音鍵盤,左手操縱六排鍵鈕,產生低音與和弦。
手風琴多用於獨奏或為歌曲、舞蹈等伴奏,較少加入管弦或交響樂隊;具有較強的民間風格,特別能體現東歐國家的民族特色。20世紀的一些重要作曲家,如普羅科菲耶夫等曾專門為手風琴創作過樂曲。
管風琴(Organ)
應用譜號:高音部:高音譜號,不移調記譜;低音部:低音譜號,不移調記譜;最低音聲部:(用於腳踏低音鍵盤)倍低音譜號,不移調記譜。結構組成:是世界上有史以來體積、重量最大的樂器,構造極其複雜,沒有固定的規格。一般由鍵盤係統和音管係統兩大部分組成。樂器特色:屬簧片樂器族中的自由簧樂器,音域最為寬廣,有雄偉磅礴的氣勢,肅穆莊嚴的氣氛,其豐富的和聲絕不遜色於一支管弦樂隊,是最能激發人類對音樂產生敬畏之情的樂器,也是最具宗教色彩的樂器。管風琴是曆史悠久的古老樂器,大約產生於公元前二百年左右。有多種類型,但其共同特征是風箱將空氣注入琴箱,演奏者用手指或雙腳操作鍵盤施加壓力,使空氣進入不同長度和管徑的金屬或木製音管中,從而奏出樂音。管風琴曾是純粹的宗教樂器,在很多歐洲國家,每個普通村鎮的教堂裏都有管風琴。它是典型的獨奏和聲樂器,作為伴奏往往隻用於宗教歌曲,在管弦樂隊和交響樂隊中則更少見。管風琴體積龐大,最大的高達十幾米,有三萬多根音管,七層鍵盤,演奏時發出宏大壯闊的音響。羅曼·羅蘭寫克裏斯朵夫第一次聽到管風琴的聲音,“一個寒噤從頭到腳,像是受了一次洗禮。”
定音鼓(Timpani)
結構組成:由鼓身、鼓皮、定音係統和鼓棰等部分組成。使用材質:鼓身:金屬結構;鼓皮:牛、羊、驢皮均可,或使用合成材料。鼓棰:短木棰。根據演奏需要決定是否在一端包以彈性材料。樂器特色:屬單皮膜鳴樂器,造價昂貴。定音鼓可發出固定頻率(即音高)的聲音,並能夠在五度音程範圍內改變音高。音色柔和、豐滿,音量可控製,不同的力度可表現不同的音樂內容,有時甚至可以直接演奏出旋律。演奏方法分為單奏和滾奏兩種,單奏多用於節拍性伴奏,滾奏則可以模仿雷聲,且效果逼真。定音鼓作為色彩性打擊樂器,其豐富的表現力遠非普通打擊樂器所能比擬。定音鼓的前身是古阿拉伯的納嘎拉鼓,17世紀傳入歐洲以來,就一直是交響樂隊中打擊樂聲部的固定樂器,是重要的色彩性伴奏樂器,也適於其他各類樂隊。定音鼓在規格上分為大、中、小三種,在交響樂隊中通常設置三到四個,由一名樂手演奏,可達到鼓聲本身的和聲效果。從表麵上看,定音鼓幾乎算是最易演奏的樂器了,但實際上鼓手需要相當大的自信和時間感才能成功地駕馭它。鼓手經常要默默地靜坐若幹時間,隨後數著章節,在非介入不可的當口發出振聾發聵的一擊,稍有差錯便會人盡皆知。
大鼓(BassDrum)
結構組成:由鼓身、鼓皮、鼓圈、鼓卡和鼓棰等部分組成。使用材質:鼓身:木質或輕金屬材料;鼓皮:多用牛皮;鼓圈和鼓卡:目前多用鋁合金製成。鼓棰:短而粗的木棰,一端包以皮條、布料或絨氈,呈球狀。樂器特色:屬於雙麵膜鳴樂器,無固定音高,但可控製發音的強弱變化。用鼓棰敲擊發音,隨用力的變化來表現不同的音樂情緒。其音色低沉響亮,雄壯有力,用於模仿雷聲和炮聲時恰如其分。現代大鼓起源於古代土耳其,因此又稱大軍鼓,中世紀時傳入歐洲。是軍樂隊、管弦樂隊和交響樂隊中最重要的打擊樂器,幾乎不作獨奏,而是參與合奏或襯托樂隊和聲的伴奏樂器,但大鼓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僅使樂隊的低音聲部更加充實、豐滿,而且為整個樂隊帶來一種氣勢,增添了活力。
三角鐵(Triangle)
結構組成:主體由一根彎成等腰三角形的彈簧鋼條(首尾不連接)組成,另有一根金屬棒,用來敲擊主體以發聲。樂器特色:屬於金屬體鳴樂器族,無固定音高。可發出銀鈴般的顫音,為整個樂隊增加一種特殊的色彩,其點綴作用十分明顯。它還能奏出各種節奏花樣和連續而迅速的震音,盡管音量微弱,但這種美妙的感覺仍可回蕩在整個樂隊之中。三角鐵又稱“三角鈴”,是一種古老的打擊樂器,是管樂隊、管弦樂隊、交響樂隊乃至歌舞劇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打擊樂器。常常在華彩性的樂段中加入演奏,以增強氣氛。
鈸(Cymbals)
結構組成:鈸身為一對銅製的草帽狀圓片,對扣在一起像一個梭子。鈸身的兩個部分各係有一條鈸巾,演奏者須取站姿,用雙手通過鈸巾持住鈸身,使鈸身的兩部分碰撞發音。樂器特色:屬於金屬體鳴樂器,無固定音高。其音響洪亮而強烈,餘音回蕩,可以傳得很遠。用於強奏時,極富氣勢,通常表現一種激情;用於弱奏時,其作用類似大鼓,屬於節拍樂器。鈸是一種古老的碰奏樂器,又稱“土耳其鈸”,其音響的穿透力很強,善於烘托氣氛,是管樂隊、交響樂隊、管弦樂隊中必不可少的色彩性打擊樂器。鈸在演奏時可以懸掛在支架上,用鼓槌滾奏,表現力很豐富。輕奏則像冰雪消融時的潺潺春水,重擊則如暴風驟雨時的風聲呼嘯。
鈴鼓(Tambourine)
結構組成:由鼓框(一圈鼓框上開有若幹長條型孔,每個孔中安裝有一對小鈸;有的鈴鼓還在一圈鼓框上懸掛幾個銅鈴)和鼓皮兩部分組成。使用材質:鼓框:一般為木質結構;小鈸:銅製;鼓皮:多用羊皮製成。樂器特色:屬單皮膜鳴樂器,直接用手敲擊發聲,無固定音高。鈴鼓具有簡易、輕便的特點,適合於民間舞蹈,普遍應用於世界各地。演奏時一隻手提鼓身,另一隻手敲擊鼓麵,可同時發出鼓聲和鈸聲(甚至鈴聲),常用來烘托熱烈的氣氛,表達一種歡樂的情緒。音色清脆、明亮,還可發出急速而美妙的震音,真可謂“載歌載舞”。鈴鼓又稱“手鼓”,無論在民間舞蹈或樂隊伴奏中,鈴鼓都是一種色彩性很強的節奏打擊樂器,可用作伴奏、伴舞和伴歌,節奏自由,任憑演奏者即興發揮。
鑼(Gong)
結構組成:鑼身為一圓型弧麵,多用銅製結構,其四周以本身邊框固定;鑼棰為一木棰。鑼身大小有多種規格,小型鑼在演奏時用左手提鑼身,右手拿棰擊鑼;大型鑼則須懸掛於鑼架上演奏。樂器特色:屬於金屬體鳴樂器,無固定音高。其音響低沉、宏亮而強烈,餘音悠長持久。通常,鑼聲用於表現一種緊張的氣氛和不祥的預兆,具有十分獨特的藝術效果。鑼又稱“中國鑼”,來自中國的民族樂隊,是交響樂隊中唯一的中國樂器。鑼是現代交響樂隊、管弦樂隊中重要的打擊樂器,改變鑼棰棰頭的結構或質地可有效地改變鑼身的音色。另外,一些較小的鑼有確定的音高。
木琴(Xylophone)
結構組成:由音條、琴架、共鳴筒和打棰四大部分組成。使用材質:音條:用紅木或其他硬質木料製作;琴架:金屬質地;共鳴筒:長短不同的圓形薄鋁管,裝在每個音條的下方,作用相當於弦樂器的共鳴箱,使音條發出的聲音增強和延長;打棰:一對勺型小木棰,多用紅木製成。用來擊打音條以發聲。樂器特色:屬竹木體鳴樂器類,各個音條都有固定的音高,因而木琴是變音打擊樂器,可用於獨奏旋律。強奏時,木琴音色剛勁有力,弱奏時則柔美悅耳。木琴發音短促而清脆,多用來演奏輕快、活潑的樂曲,表達一種歡樂的氣氛。對於持續音,則必須運用兩個打棰迅速交替敲擊同一音條以獲得連續的效果。此外,木琴還可以奏出美妙的滑音和動人的震音,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木琴產生於14世紀,音域為3個半到4個八度。多用於獨奏,但需要其他樂器(如鋼琴、管弦樂隊等)來伴奏方能襯托出其獨特的音色,使之更具魅力。
砂槌(Maracas)
結構組成:由內裝幹籽的葫蘆加上一個木製手柄組成。大小及形狀都沒有固定的規格,通常成對使用。演奏時用手持手柄搖動發音。樂器特色:屬於體鳴樂器族,一般歸於打擊樂器類。演奏時發出輕微的“沙沙聲”,通常為急板音樂或快節奏音樂伴奏,起烘托氣氛的作用。砂槌為典型的拉丁美洲節奏樂器,常用於拉丁美洲舞曲音樂之中,更是倫巴樂隊必備的樂器,有時也在西方管弦樂隊中用作節奏性樂器。
響板(Castanets)
結構組成:由一對手掌大小、貝殼形狀的扁木片構成。兩個木片上都拴有細繩,可套在拇指上。使用材質:多用紅木或烏木等堅硬木材製成。樂器特色:屬竹木體鳴樂器類,無固定音高。演奏時將兩片響板像貝殼一樣相對著掛在拇指上,用其他四個手指輪流彈擊其中一片響板,使之叩擊在另一片上發聲。音色清脆透亮,不僅可以直接為歌舞打出簡單的節拍,而且可以奏出各種複雜而奇妙的節奏花樣,別有一番特色。響板又叫“西班牙響板”,多用於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歐國家以及拉丁美洲的民族舞蹈之中。在交響樂、歌劇和舞劇音樂中,響板也通常隻限於伴奏具有南歐及拉美風格的音樂、歌舞。有時,響板甚至可以用於獨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