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敲打打的藝術(2 / 2)

鍾琴

鍾琴是由小金屬片(通常是鋼片)構成的打擊樂器。每塊鋼片的大小與厚薄各不相同,敲擊時能產生不同的振動,製琴者就是根據這一原理製造出每片相差半音的鋼片琴鍵。鋼片的排列與鋼琴鍵盤相似。有兩排琴鍵,一排相當於鋼琴的白鍵,一排相當於鋼琴的黑鍵。現代鍾琴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手敲的小槌式鍾琴,另一種是鍵盤式鍾琴。手敲式鍾琴發聲豐滿嘹亮,是現在最優良和最通用的一種鍾琴,用兩根小金屬槌或兩根木槌演奏。

據說類似鍾琴的樂器在東方的爪哇等地已有上千年的曆史。歐洲在18世紀的音樂辭典上才有所記載。那時的鍾琴是由銅、錫與銀的合金製成,音域有三個多八度,當時的製琴者把這種大型鍾琴稱為西姆巴爾琴(Cymbal)。實際上,當時還有一種小型鍾琴。亨德爾1739年寫的清唱劇《掃羅》中曾用過這種樂器,但把它稱為“卡裏隆”(Carillon),這種樂器的音域僅兩個半八度,可能是用金屬片,也可能是由一列小鈴組成。莫紮特1791年寫的歌劇《魔笛》中是用這種樂器來表現劇中人帕帕傑諾的魔鈴。自瓦格納開始,鍾琴才成為管弦樂隊中常用的樂器。

鍾琴的音域為g1—C4(或C2—C4),發音明亮而清澈。用高音譜表記譜,實際發音比記譜高二個八度。管弦樂作曲家常用這樂器模仿鈴聲。

木琴

木琴是由一套長方形小木塊組成。這些木塊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演奏時以兩個木製的小槌在木塊上敲擊,發出聲音略似骨頭的枯幹的扣擊聲,音質強烈刺耳,具有非凡的穿透力。現代木琴的音域有三個八度。過去木琴的記譜法比實際音高低八度,自聖—桑以後,就按實際音高記譜。

木琴的起源甚早,相傳非洲與印度尼西亞在14世紀時就有木琴。在歐洲最早提到木琴是在16世紀。當時被稱為木質敲擊樂器。最初演奏者席地而坐,兩腿向前直伸,木塊橫於腿上而進行敲擊。此種木琴,稱為腿上木琴。

改良後是把木塊置於半圓形的框架上,演奏者把它從頸部 至腰際來敲擊。這種木琴稱為環狀木琴。

更進一步的木琴是:每一木塊的下方置一開口葫蘆作共鳴器之用。此種木琴,可稱為瓢式木琴。現代木琴就是根據瓢式木琴改進而成,是以木料或金屬製的管子來代替葫蘆作為共鳴器。至19世紀,這種樂器已經常被巡迥演出的演奏家們當獨奏樂器使用。在1830年左右,俄國演奏家古西科夫以高度的技巧演奏木琴以後,木琴漸為人們所賞識,並引起了如門德爾鬆、肖邦、李斯特那樣的作曲家們的興趣。此後,經常被作曲家用於管弦樂曲中,如聖—桑的《骸骨之舞》、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五交響樂,中都把木琴運用得很成功。

排鍾

排鍾是由一些長而細的鋼管組成的打擊樂器。鋼管的直徑約為2.5~5公分,長約3公尺。鋼管懸 在一個很高的框架的吊環上,用小型包有氈子的槌子敲擊鋼管的頂端而發音。鋼管以自然音階排列,分前後兩排。音域為e2—f3。自從18世紀末期以來,這樂器經常被用於管弦樂與歌劇中,用來表現教堂的鍾聲。有些19世紀作曲家愛用一種聲音較低的排鍾,如梅耶比爾的歌劇《清教徒》、羅西尼的歌劇《自由射手》中分別用了c、f和g1音的排鍾。較近期的作曲家都用高音譜表來譜寫排鍾的樂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