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1 / 2)

無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

三角鐵

三角鐵是一種鋼製的三角形打擊樂器。演奏時用一鐵棒(偶爾也有用木製鼓棒)敲擊三角鐵而發聲。聲音清脆而有穿透力,但無一定音高。要奏出不同音量的聲音,需敲在三角鐵的合適的部位,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於需要敲擊出各種不同的節奏,因此發展出不同的敲擊方法,如單敲、雙敲,三敲及滾奏等。

這種樂器最早見於10世紀的樂譜中。當時這樂器的形狀是等邊或不等邊四角形,下 、有鈴鐺。中世紀時這種樂器發展成現在這種三角鐵的形狀,但體積稍大,通常用於教堂音樂,但也使用於世俗音樂中。常是用來為風笛伴奏。18世紀初,三角鐵開始應用於歌劇。在莫紮特的歌劇《後宮誘逃》、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和李斯特的bE大調鋼琴協奏曲中都能聽到三角鐵的聲音。

三角鐵在現代樂隊中被廣泛使用。如應用得法,能給音樂帶來十分精美的音響效果。此外,它那響亮的顫音能使樂隊極度高漲的音響更加鮮明與燦爛輝煌。如在斯克裏亞賓的管弦樂曲《普羅米修斯》的最後一段音樂中,三角鐵就起到了上述的效果。

鈴鼓

鈴鼓是在一個木圈的一麵蒙上鼓皮,在木圈的框上雕有許多缺口,缺口內裝有扁平形的金屬串兒或小鈴鐺。稍稍觸動樂器,所裝的鈴鐺或金屬串兒即發出悅耳的嘩啦聲。鈴鼓的奏法主要有三種:1.用手或膝蓋擊鼓皮;2.用手急速抖動鈴鼓;3.用姆指搓鈴鼓鼓皮。不同的演奏法能產生出不同的音響效果。

鈴鼓的來源甚古,古羅馬時期的幾個古國都有此種樂器。中世紀時,鈴鼓已盛行於歐洲各國。雖然在當時流傳下來的雕刻中可以看到這種樂器往往是天使們手中拿著的樂器,但它在民間也頗為流行。流浪漢、遊吟歌手或雜耍演員常用這一通俗的樂器來協助演出。到中世紀後期,鈴鼓已被應用於樂隊的合奏音樂中。莫紮特是最早正式在管弦樂中使用鈴鼓的作曲家之一,到19世紀時,使用鈴鼓的樂隊作品就更多了,但它經常是用來表現西班牙或吉普賽音樂特色。到20世紀,鈴鼓就應用得更加廣泛。除表現地方色彩外,還經常用來增強節奏或完成特殊的音樂效果。

小鼓

小鼓又名軍鼓,是一種主要用於軍樂隊中的小型打擊樂器。鼓身是木材或金屬製成的圓柱體,上、下鼓麵均蒙以鼓皮。下麵的鼓皮上張有幾根響弦,因此小鼓的鼓聲帶有特殊的“沙沙聲”。小鼓鼓身的深度因用途不同而有變化,軍樂隊用的小鼓鼓身深30公分,管弦樂隊中的小鼓鼓身深10~30公分。鼓麵直徑通常為35公分,偶爾也有40公分的。

小鼓所發的音沒有固定音高,記譜時隻是在一條單線上記下音符的時值。

小鼓鼓槌係木製,槌頭很小,不包東西。僅用一根鼓槌的單敲法很少應用,但兩根鼓槌幾乎同時落在鼓麵上的雙敲法卻用得非常多,這種奏法聽起來好似××。還有一種衝破法(Coup de charge),它與雙敲法的區別僅在於把重音從第二個音符移到第一個音符上××。小鼓的主要演奏技巧是滾奏,可以從pppp一直漸強到ffff。這幾種奏法結合起來可以取得明晰的節奏效果。小鼓也可以在鼓麵上放一塊布來減弱其音響(用 Coperto來表示,取消時用aperto表示)。

小鼓在裏姆斯基—科薩科夫、埃爾加、拉威爾、肖斯塔科維奇、布裏頓等人的作品中都很突出。尼爾森在他的第五交響樂中把小鼓作為主要樂器。20世紀的作曲家們充分發揮了小鼓的節奏功能與音色變化,如去掉響弦;敲擊鼓箍;用鋼絲刷代替鼓槌;把一根鼓槌的槌頭放在鼓麵上,槌柄擱在鼓箍上,用另一根鼓槌來敲擊等。

鈸是一種用兩片圓形的銅片互相敲擊作響的打擊樂器。銅片內約含銅20%,其他合金約80%,高質量的鈸還加入一定成份的銀。鈸無一定音高,無固定大小。現代管弦樂隊所用的鈸要比爵士樂隊與其他樂隊所用的鈸大,直徑約40~50公分。兩片鈸的音高也稍微有些差別。

古代的鈸較小。鈸的運用起源於中國、印度尼西亞,還是土耳其,各說不一。但這些國家早在中世紀前就有這種樂器。目前通用的鈸分中國式與土耳其式兩種。一般管弦樂隊都習慣使用音色更為明亮的土耳其鈸。它已是管弦樂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