鈸的演奏法有:1.將兩片鈸用力互相撞擊,發出響亮的聲音;2.兩鈸輕輕相擦;3.用柔軟的槌子敲擊其中的一片,鈸的發音可按照需要將餘音製止,也可任其自由振動直到聲音逐漸消失。這些演奏方法在樂譜上均有不同的方法標明。
現在還仍然在使用一種很小的鈸,名古鈸或邦貝鈸,發音非常高,音色特殊。柏遼茲的《羅米歐與朱麗葉》、《特洛伊人》,德彪西的《牧神的午後》以及古諾、聖一桑等作曲家都應用過這種樂器。
大鼓
大鼓有時也稱土耳其鼓,是管弦樂隊中最大的鼓,也是軍樂隊中最重要的打擊樂器,發音無固定的音高。大鼓的鼓身有木製與金屬製兩種,兩麵均蒙以鼓皮,但也有隻在一麵蒙鼓皮的。這種一麵蒙鼓皮的鼓流行了一個世紀,現在已很少用。鼓皮的緊鬆靠鼓身邊上的繩索來調整,現在也有用螺絲調整的。在大型管弦樂隊中,大鼓通常是放在支架上或懸 在架子上演奏。在軍樂隊行進演奏時則 在胸前,而且常常要兼打鈸。
時敲在鼓麵中心為宜。一般用右手握槌,用右手的手指來控製多餘的聲音,使能奏出準確的音符時值。左手則在鼓的另一麵來控製引起的共振。
大鼓的鼓槌很重,鼓槌的槌頭用皮革、毛氈或軟木等材料製成。鼓槌分單頭鼓槌與雙頭鼓槌兩種。雙頭鼓槌用得較少,是在木柄的兩端各有一個槌頭,演奏時手握在槌柄的中央,以兩個槌頭在鼓皮上均勻地敲擊。裏姆斯基—科薩科夫在描繪海洋的咆哮聲和暴風雨的怒吼聲時,曾不止一次地用過這種奏法。
大鼓的鼓聲豐滿柔和,單敲時能有大炮轟鳴的效果。用定音鼓的鼓槌在大鼓上滾奏時常能取得很好的音響效果。
在海頓的《軍隊交響樂》、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杜卡的《魔法師的弟子》和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中均能聽到大鼓的演奏。
鑼
鑼是一種起源於亞洲的打擊樂器。是一麵銅質的圓盤,無一定的音高,也無固定的大小。小的直徑僅幾寸,用手提起以棒敲擊,聲音清脆明亮,大的鑼直徑長達數尺,懸 在架子上用槌敲擊,聲音莊嚴深沉。
鑼的形狀不一。有完全平的;有微向外凸,鑼邊向後彎的;爪哇與緬甸出產的鑼,中心凸出有個圓疤,鑼邊向反麵彎曲。現代西方管弦樂隊中上述三種鑼都用,但使用得最多的是大而較平的鑼。這種鑼原來隻有中國生產,現在意大利等國也有出產。
鑼究竟起源於何地,無確切記載。我國古書上說,在6世紀時既有來自我國西藏的鑼,也有來自鄰國緬甸的鑼。9~10世紀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幾內亞等地就有這種樂器。在東南亞國家裏,鑼不但用於宗教禮儀和作歌舞伴奏之用,也被視為一種護身符,用以驅邪或呼風喚雨等。
大鑼的音量極大,具有驚人的威力。弱奏時也潛伏和充滿著威脅性。如柴科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樂》中的沉重一擊,埃爾加的《蓋龍蒂斯之夢》中象征蓋龍蒂斯之死的一下鑼聲,都給人以深刻的印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響板
響板通常以木材製成,呈貝殼狀,無一定音高,是利用兩片響板互相撞擊而發音,一般都用右手演奏。使用一對響板時,左、右手各執其一。它和三角鐵和小鼓一樣,適宜於演奏多種多樣的節奏。
響板起源於西班牙,現仍廣泛運用於西班牙民間舞蹈中。早在古羅馬時期與中世紀時期即有此樂器。真正的西班牙響板是縛在手指上演奏的,但要演奏複雜而自由的節奏就很不容易,非有高度的技巧不可。為了便於樂隊演奏員們使用,現代樂隊用的響板加裝了木柄,用手搖即可。當然,這種簡化了的樂器不可能與真正的西班牙響板相比。
響板作為樂隊樂器,常被用於富於西班牙音樂特色的管弦樂曲中。如比才的歌劇《卡門》、夏布裏埃的《西班牙狂想曲》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還常用來加強樂曲的節奏性,如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及米約的《獻祭的人們》中,都是這樣運用這一樂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