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和它的兄弟們
豎琴
豎琴是一種大型彈撥樂器。它主要有一垂直的前柱,一斜立的長條形音箱和位於上方的彎曲的琴頸,形成一三角形琴架。琴弦自上而下與前柱平行地繃於琴頸與音箱上。據埃及古圖記載,此種樂器出現於公元前三四千年。當時的形狀猶如一個有弦之弓,傳說這是受射箭時箭發弦鳴的啟發而發明的。至中世紀有記載說古代豎琴就是裏拉琴(Lyre——一種最古老的用緞帶吊在身上或套在左手演奏的彈撥樂器)。形體大的豎琴當時被稱為奇塔拉琴(Cithara)。經過許多年的逐步改良,才形成現代豎琴。
現代豎琴都是落地式的,形狀巨大。音域與鋼琴相仿,有六個八度再加一個五度。最低音為bC,最高音為bg4。凡是C弦都用紅色弦,F弦用蘭色弦,以便於演奏者識別音高。此種樂器能改進成今天的模式,主要應歸功於19世紀的製琴家S·尼拉爾德。他把原先的單踏板豎琴改成雙踏板豎琴(Dou-ble—action Harp)。這種豎琴共有47條琴弦,每弦一音,按自然七聲音階排列。琴的下方有七個升音踏板,每一踏板控製一音,若將降C踏板輕輕踏下,則所有降C音全部升高半音而成為C音;如再用力往下踏時,則所有C音全部又升高半音而變成升C音。踏板有七個,等於音階的七個音都能升高兩個半音。這一改進大大擴展了豎琴的演奏能力,此後又有人在這種雙踏板豎琴的基礎上,改製成半音豎琴。這種豎琴的琴弦是按半音音階排列,其琴弦是交錯裝置的,相當於鋼琴的白鍵與黑鍵的排列。因為它無需升音踏板,所以轉調時,要比雙踏板豎琴方便得多。但此種豎琴隻能演奏半音階式的滑音而不能演奏自然音階式的滑音。
從演奏方麵講,豎琴有一些特殊演奏法,主要有(1)泛音(Harmonics),在豎琴上能奏出八度與五度泛音,那是將琴弦劃分成二等分或三等分後所發出的音。此外它不能利用左手同時奏出二、三或甚至四個泛音。這種泛音發音極弱,聲音富有詩意與神秘色彩。(2)煞音(Sonsetouffes)、其奏法是在撥弦發音之後立即以手指觸弦,人工地使聲音中斷,造成一種特殊的撥弦音的印像,酷似小提琴與中提琴的撥奏。(3)滑音(glis-sando),是將手指在弦上順次急速滑過,產生流水般的音響效果。(4)濁音(pres la table),是將手指彈在弦的根部,所產生的音鏗鏘有力,但不常用。
豎琴有許多獨奏曲。為單踏板豎琴寫曲的主要作曲家有格龍姆福爾茨(J.B.Grnmpholtz)、杜塞克(J·L·Dusseck)和路易·斯波爾(Louis Spor)。19世紀時的獨奏曲多數是為業餘愛好者在家庭的客廳裏演奏的。但也有傑出的作曲家如:E·佩裏什·阿爾瓦爾斯(E·Parish Alvars,1808—1849),他把許多新技術用於雙踏板豎琴演奏的樂曲中。這對發展豎琴的演奏產生了很大影響。他發表了80多首豎琴曲。其中包括有兩首協奏曲與為兩隻豎琴寫的小協奏曲等。德彪西、拉威爾等作曲家亦寫了不少豎琴獨奏曲。
豎琴早在18世紀時就開始用於歌劇的樂隊中,如格魯克的歌劇《奧菲歐與猶麗迪茜》、海頓的《奧菲歐》等。其後不斷地受到作曲家的重視而被廣泛用於歌劇與管弦樂曲中,成了現代樂隊中不可缺少的樂器。
吉他
吉他是一種六弦彈撥樂器。形狀近似提琴,其麵板與背板都是平的。琴身腰部無角而往裏凹。琴頸很長,指板上有弦枕並裝有很多窄而稍向上凸起的金屬製的橫格,也就是“品”,它把琴弦劃分為許多半音。六根弦的定弦為E—A—d—g—b—e1。琴的實際發音比記譜低八度。吉他主要是用在民間音樂、鄉村音樂、舞蹈音樂等的伴奏中,但也有大量的獨奏曲。室內樂與管弦樂中偶有使用。很長時期以來,吉他一直是歐洲、北美洲及拉丁美洲各國人民最喜愛的樂器之一。
吉他的種類頗多,是從歐洲古代的詩琴(Lnte——一種彈撥樂器)演變而來。原來隻有四根弦,16世紀初在西班牙開始出現了五弦吉他,在各國盛行了很久,至18世紀後期在法國、意大利又出現六弦吉他,後傳遍歐洲,在德、意、西班牙等國都有出色的製琴師。這一樂器在西班牙特別流行。當時最著名的演奏家有阿瓜多(D·Aguado)和蘇爾( F·Sor)等。他們離開西班牙到歐洲各國去演出,加上意大利等國名演奏家的演出活動,使吉他在歐洲非常風行,連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及作曲家貝遼茲等都紛紛為吉他寫樂曲。至19世紀後葉,西班牙製琴家A·胡拉多進一步發展了吉他的製作,後人紛紛效法,使吉他的式樣與大小得以固定下來。這也許是為什麼人們稱這種現代吉他為“西班牙吉他”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