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和它的兄弟們(2 / 2)

現代吉他除了西班牙吉他外,尚有電吉他、夏威夷吉他及低音吉他等。電吉他是在樂器上裝有擴大與修飾聲音的電器擴音裝置。這種樂器多半用於舞蹈音樂。夏威夷吉他則是在式樣與演奏方式上都與西班牙吉他有所不同,有其特殊的調音法。在演奏時用一根金屬小棍在琴弦上滑動來代替手指按弦。由於小棍的滑動來代替手指按弦,由於小棍的滑動而產生的三度滑音是這樂器特有的音響。夏威夷風格的舞蹈音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美國及南美諸國十分流行,因此夏威夷吉他也曾風靡一時。此外尚有其他種類的同族樂器如低音吉他,它的作用相當於弦樂器中的低音提琴,用撥弦來加強節奏和加濃音色。

由於吉他具有優美的聲音,豐富的音響與演奏技巧,在演奏古典音樂與嚴肅音樂方麵也有很強的能力。尤其是一些大演奏家使演奏達到極高的水平。因此許多大作曲家如貝遼茲、法雅、馬爾丁、米約、布裏頓以及南美的蓬塞、維利亞—洛博斯等都紛紛譜寫吉他樂曲。

曼多林

曼多林是一種形體較小、麵平背駝、琴身形狀如半個梨的彈撥樂器。它的琴頸較短,與吉他一樣,指板上有弦枕並裝有許多向上凸起的橫格,也就是“品”,把琴弦劃分為許多半音。它有八根弦,因為是每兩根相同音高的弦成為一組,所以等於隻有四根弦。其定弦與小提琴同,為g—d1—a1—e2。過去它隻是一種演奏意大利民間音樂的樂器,自19世紀後期以來,才廣為應用,並在西方嚴肅音樂中亦占有一席之地。但這種樂器確實是更適合於演奏樸實的民間音樂。

曼多林是從中世紀的詩琴(Lute)演變而來。許多年來曾出現過多種多樣的同種樂器。現代通用的曼多林是沿用了17世紀中葉出現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城的原型,因此一般都稱這一樂器為那不勒斯曼多林。在演奏上,它是用小形假指甲或“撥子”撥弦發音。左手的演奏技巧幾乎與小提琴的毫無差異,極難的樂句在曼多林上亦可奏出。但由於曼多林是運用使琴弦發生振動的彈奏方法,所發聲音不能持續很久,所以演奏持續音一般都需用假指甲特別迅速地反複撥奏以延長其音值。這種撥彈法是這樂器的特性與擅長之處。

曼多林很少用於管弦樂隊中,但當年莫紮特在《唐璜小夜曲》中,亨德爾在清唱劇《亞曆山大·巴魯斯》中、威爾第在歌劇《奧塞羅》第二幕開始處的“村民合唱”中都成功地應用了這樂器。此外尚有馬勒、勳貝格、斯特拉文斯基等近現代作曲家亦有把曼多林用於交響樂或嚴肅音樂中的。

除了上述的那不勒斯曼多林以外,目前通用的尚有定音與大提琴相同的大曼多林以及定音與中提琴相同的曼多林等。

班卓琴

班卓琴是一種五弦至九弦的彈撥樂器,通常為五弦。琴身呈圓形,上蒙有一層繃緊的皮,近來亦用合成材料代替。它有像吉他一樣很長的琴頸。琴弦用羊腸製成,現亦用鋼絲弦。班卓琴音量較小,是在英國與美國極為流行的民間樂器,亦是家庭用及專業演奏人員使用的娛樂性樂器。

現代班卓琴是在19世紀中葉從美國黑奴們使用的老式班卓琴改進而來的。傳說這種老式樂器是在15世紀時由葡萄牙殖民主義者由西非販賣黑奴至北美洲時傳入美國的。至於班卓琴真正起始於何地,傳說不一,在中東、西非與亞洲都有類似形狀與構造的樂器。

19世紀中期,有位名叫喬爾·沃克·斯威尼的白人班卓琴師,他攜琴在英、美各地作巡回演出,使這一樂器得以在城市白人居民中普及。此外,尚有從事“黑臉人歌舞表演”的作曲家兼樂師丹尼爾·埃米特等把班卓琴引入城市的音樂生活中。但那時這種樂器依然由黑奴演奏居多,常為歌曲與舞蹈伴奏,直至1870年以後班卓琴才開始大量出現於城市居民的客廳中,人們喜歡用此琴演奏當時流行的音樂,這種樂曲漸漸發展成古典班卓樂曲。

大約在1890至1930年間,各地紛紛成立班卓琴、曼多林和吉他俱樂部,組織起有上述樂器的樂隊,這一風尚盛行了許多年,出現了由上述樂器演奏的許多進行曲、雷格樂曲和根據流行音樂改編的樂曲。當時有些人為了要強調這一樂器的社會性,企圖抹殺班卓琴是淵源於黑奴的這一事實。

到了20世紀20~30年代,美國城市居民愛彈奏一種次中音班卓琴以代替五弦的班卓琴。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受美國極有名的民歌手兼班卓琴師皮特·西格(Pete Seeger)的影響,使彈奏五弦班卓琴的人增多,並使南方鄉村的傳統班卓樂曲再度流行。此外,有位名叫厄爾·斯克拉格斯的樂師則是大力傳播了“蘭草”風格的斑卓樂曲。

在美國東南部,現在有許多傳統的鄉村音樂樂師依然使用家庭自製的、無琴馬的老式班卓琴來演奏19世紀黑人演奏的班卓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