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風琴是由手鍵盤、腳鍵盤、音栓、音管、鼓風裝置(過去是用手或腳來操縱,現在是用電來控製)和聯結器(過去是機械的,現在是氣動或電動的)組成。按動琴鍵則帶動閥門打開空氣進入音管的孔,把空氣送入相應的音管而發音。即使是最小型的管風琴也有數套音管。每套音管是由特定音色的不同音高的音管組成。各套音管的音色各不相同。音管可分為唇管和簧管兩大類。唇管又可分為主要唇管、長笛型唇管和弦樂型唇管等;簧管又可分為合唱簧管與獨奏簧管。音管由音栓控製,能使各套音管單獨發音,也可結合別套音管一起發音,使聲音具有不同的色彩,管風琴有幾十個到一百多個音栓,還有兩排、三排、四排、甚至五排手鍵盤和一至兩層腳鍵盤。手鍵盤操縱高音,最高音可達C4。腳鍵盤管低音,可以低至C2。英國利物浦聖公會教堂、倫敦聖保羅教堂、美國大西洋城議會大廳等處的管風琴是目前最大的。

管風琴最初隻是一種教堂樂器,後來也用作世俗音樂的樂器。從梅魯洛(1553—1604)到巴赫是管風琴的最盛時期,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管風琴音樂手稿是出於15世紀。目前製造的管風琴是趨向於恢複巴洛克時代的音響。

Ⅱ.簧風琴。

簧風琴也是一種鍵盤樂器。演奏時,演奏者腳踏風板。手彈鍵盤,引風振動簧片而發音。簧風琴通常是作為管風琴的替代品,一般體積較小,音域較窄,隻有三至五個八度。但有的大型簧風琴也有二排或三排手鍵盤和一排腳鍵盤。簧風琴和管風琴相似,也用一些音栓來產生不同的音色。簧風琴音量的強弱不像鋼琴那樣靠演奏者手指觸鍵力量的大小,而是由演奏者踏踩的風板來控製。

19世紀,格雷尼埃(據說是受中國的管樂器笙的啟發)製造了“有表情的簧風琴”,發展到1840年,法國人德班製造出了第一架真正的簧風琴。美國的簧風琴與一般的不同,不是用壓出空氣而是用吸入空氣的方法來發音,音色比較柔和,更接近管風琴的音色。

風琴過去主要是用於教堂,是舉行宗教儀式中經常使用的樂器。早在15世紀,教堂裏盛行一種名為素歌(Plain Song)的讚美詩,演唱中有些段落常用風琴的獨奏來代替歌唱,與歌聲交替進行以求變化。這種形式被稱為風琴讚美詩(organhymn)。此後有一些以宗教性大合唱的旋律為依據譜寫成的風琴曲,稱為風琴合唱曲(organ Chorale)。在天主教的彌撒曲中,根據經文歌詞的段落,用風琴與歌聲交替演奏、演唱,這種形式稱為風琴彌撒曲(organ mass)。到18世紀J·S·巴赫時期,風琴音樂有了極大的發展,出現了許多風琴演奏家與作曲家,其中以巴赫對風琴音樂的貢獻最大。巴赫不但是位出色的風琴家而且為風琴譜寫了大量樂曲,如序曲、賦格曲、托卡他曲、幻想曲與卡農曲等。20世紀在歐、美各國又掀起了複興風琴的風氣。

手風琴

手風琴是一種輕便型的風琴族樂器。1777年中國的笙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人把管片發音的原理應用到風琴和其他樂器上。1821年F·布施曼製造了用口吹的奧拉琴,後又在琴上增加了手控風箱和鍵鈕。1829年奧地利人德米安又加裝了伴奏用的和弦鍵鈕,並把這種樂器稱為“手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