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編鍾到民族樂隊
我國最古老的樂器,當首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的骨哨。
骨哨的製作距今約7000年左右。它是用禽類動物的中段肢骨製作的,長約4~12厘米不等,肢骨略成弧曲形,內空,上有吹孔和按孔,可用來發聲誘捕禽鳥,也可吹奏簡單的曲調,其發聲原理有似笛簫類吹管樂器。
我國最偉大的樂器,無疑是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編鍾。
這套編鍾大約是戰國初期的產物,距今約2400年左右。整套編鍾用銅鑄造,共有64隻,總重在2500公斤以上,分三層懸 在銅木結構的鍾架上。上層為紐鍾,19隻;中、下為甬鍾,是編鍾的主體,分三組,共15隻。演奏時,需由三人雙手各執丁字形木槌,敲擊中層三個組的編鍾,用以演奏旋律,需由二人各持較粗長的撞鍾木,撞擊下層低音甬鍾,用以烘托氣氛。
編鍾的製作精美,發音準確,每隻鍾的隧部和鼓部可發出兩個相距小三度或大三度的音,總音域為A1_C,達五個八度之廣。基本音列為七聲音階,中音區十二律俱全,可以旋宮轉調,能演奏較為複雜的樂曲。鍾上鑄有銘文共2800多字,記載了先秦時的樂律學。曾侯乙編鍾的發現,說明了我國戰國初期樂器製作的高度發展水平,以及樂律學的研究成果。
我國最著名的樂器要算是“琴”。琴,現代稱為“古琴”或“七弦琴”。古琴琴身狹長。一般用桐木作麵板,梓木作底板,合為音箱。琴麵張弦七條,無品無碼,琴麵就是指板,是根據十三個叫做“徽”的圓形標誌來指明泛音的位置和按音的音位。古琴的音色古樸渾厚,泛音豐富多彩,有很強的表現力。
古琴的曆史可追溯到距今約3000年的西周。在3000年的漫長歲月裏,古琴的演奏技巧不斷發展,湧現了不少著名琴師,形成了諸多的琴派,並創作和保存了大量的優秀音樂作品,如成書於1425年的琴譜《神奇秘譜》,就收輯有《廣陵散》、《高山》、《流水》、《瀟湘水雲》等曆史名曲50首,在我國古代文化水生活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古時衡量文化水準高低的“琴棋書畫”中所指的琴,指的就是古琴。我國現存唐、宋以來的琴曲傳譜約100多種,內有曲目600多首,是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我國民族樂器的發展曆史十分悠久。除前麵所述的骨哨、曾侯乙編鍾、古琴以外,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鼓、磐、鍾等打擊樂器以及陶塤等吹樂器。
到了商朝和周朝,樂器的種類大大增加。據記載,周朝時有樂器將近70種,按樂器的製作材料可分成八類,稱為“八音”。即:
(1)金:如鍾、 (讀bó,大鍾)、 (讀chún,銅製打擊樂器)、鐃等。
(2)石:如磐(用石或玉雕成,以木槌擊奏發聲)、編磐等。
(3)絲:如琴、瑟(形似琴而大,無徽,弦多者有二十五條)等。
(4)竹:如簫、管。
(5)匏(讀páo):如笙、竽(狀如笙而較大)等。
(6)土:如塤(讀xùn,陶製吹奏樂器)、缶(讀fǒu,口小肚大的吹奏樂器)等。
(7)革:如鼓。
(8)木:如 (讀zhù,形如木升,用於雅樂起始時) (讀yǔ,形如伏虎,用於雅樂結束時)等。
我國的民族樂器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但究其曆史淵源,其實有不少樂器是外來的。也就是說,是在我國各族人民之間以及中外之間音樂文化交流中發展起來的。例如:笛,是漢武帝時從新疆傳入的;琵琶,是4世紀時,根據由印度傳入的曲項琵琶的形式改革而成的;揚琴,是明代時從阿拉伯國家傳入的;胡琴的前身,是唐代時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奚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