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貨幣供應量與CPI關係的實證分析(2 / 2)

(三)Granger因果檢驗

判斷一個變量的變化是否是另一個變量變化的原因,是計量經濟學中常見的問題。Granger提出一個判斷因果關係的檢驗。我們樣本中的所有變量是一階差分單位根過程,並且存在協整關係,因此我們運行基於一階差分的格蘭傑因果關係測試。

Granger因果檢驗的結果顯示:在滯後一期、二期和三期的檢驗中,1%的顯著水平上拒絕格蘭傑因果關係不存在的原假設,與 Johansen協整分析一致,廣義貨幣供應量M2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Granger原因。(2)在滯後一期、二期和三期檢驗中,1%的顯著水平上不拒絕格蘭傑因果關係不存在的原假設,居民消費價格CPI不是貨幣供應量M2。

(四)VAR模型的估計

1980年,西姆斯將VAR模型引入到經濟學中,推動了經濟係統動態性分析的廣泛應用。VAR模型通常用於相關時間序列係統的預測和隨機擾動對變量係統的動態衝擊,從而解釋各種經濟衝擊對經濟變量形成的影響[2]。

給定一個標準差的正向M2貨幣衝擊,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第3期達到最大值,之後緩慢下降持續到第6期,這說明廣義貨幣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有正向的影響且有滯後期較長。

四、結論

本文在對CPI和貨幣供應量的時間序列單整和Johansen協整的基礎上,運用Granger因果檢驗,建立向量自回歸(VAR)模型,根據數據結果得出以下的結論:

貨幣供應量在滯後一定時期內對CPI有影響,而CPI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沒有得到證明。換言之,貨幣供應量對物價指數變化有直接影響,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是引起物價變化的原因。這一實證結論符合紙幣流通條件下貨幣供應量與物價關係的一般原理,是對紙幣流通規律的現實驗證。廣義貨幣對CPI的影響不同於現金,因為其中的準貨幣不能立即形成購買力,因此其對CPI的影響具有較長滯後期。根據以上結論,我們認為,為了保持物價穩定,要通過貨幣政策的實施,控製貨幣供應的總量,使貨幣供應量的增速與經濟增長對貨幣的需要大體適應。

參考文獻

[1]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張世英,樊智.協整理論與波動模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基金項目: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科技創新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田競宸(1990-),女,北京市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金融專業,研究方向:國際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