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的有效性分析(1 / 2)

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宏觀經濟

作者:廉曉宇

【摘要】我國近年來頻繁調節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這一貨幣政策工具,一般而言此項工具由於影響較大而被西方國家慎用,因此我國此項工具的有效性存在很大爭議。以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和中介目標為評價依據,分別從這兩個方麵對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的有效性進行了分析,並指出了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

【關鍵詞】法定存款準備金製度法定存款準備金有效性

一、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概述

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Reserve Requirements Policy)是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三大政策工具之一,是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的存款規定存款準備金率,強製性地要求商業銀行等存款貨幣機構按規定比率上繳存款準備金。

存款準備金政策是影響貨幣供應量的最強有力的政策。根據貨幣供給的基本模型Ms=K×B,貨幣供應量(Ms)的改變取決於貨幣乘數(K)與基礎貨幣(B)的調整。而調整存款準備率不但影響基礎貨幣,而且影響貨幣乘數。由於活期存款在銀行資產中占據較大的比重,以及貨幣乘數的作用,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微小變動,都會對貨幣供給量產生巨大的影響,進而對一國經濟產生較大的衝擊。因此,中央銀行對它的運用一般比較謹慎。然而在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水平明顯處於高位,最近幾年央行更是頻繁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政策有效性存在質疑。本文通過貨幣政策目標體係對近年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的有效性進行分析,並指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

二、從貨幣政策目標體係分析存款準備金政策有效性

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目標體係包括政策工具、操作目標、中間目標和最終目標。在評價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有效性的時候,可以從這中間目標和最終目標兩方麵來入手進行分析。

(一)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1.從中間目標對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進行有效性分析。目前各國中央銀行經常采用的中間目標有:長期利率、貨幣供應量、貸款量。本文采用現代貨幣數量論,使用貨幣供應量為指標進行分析。貨幣供應量可分為M0、M1、M2三個層次。由於M2是廣義貨幣,涵蓋的範圍更加廣泛,因此選取M2作為貨幣供應量的測定指標。

自2011年以來,我國多次調節了存款準備金率,我們選取最近的5次作為樣本進行分析。中央銀行實施這一政策的目標是在短期內控製貨幣供應量,因此,主要考察準備金率的調節在短期內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選用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的M2指標來進行分析。

2011年6月M2增長率高達2.28%,央行立即在2011年6月20日上調存款準備金0.50%。緊接著7月的M2增長率驟減到-1.01%,可以看出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具有較高的效率和較大的影響力。然而2012年1月、2月增長率較低,央行在2012年2月24日下調存款準備金0.50%,緊接著3月的M2增長率驟增到3.28%,4月份的增長率卻為-0.67%,於是2012年5月18日央行再次下調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可見,央行運用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效果並不理想。

2.從最終目標對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進行有效性分析。貨幣政策目標,又稱最終目標。包括幣值穩定、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和金融穩定。貨幣政策應以穩定幣值為首要目標,同時,必須兼顧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

一是穩定幣值。央行在2010年末至2011年末內進行了頻繁上調準備金率的操作,在2011年年末到2012年5月進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的操作。上調存款準備金會迫使商業銀行減少放貸和投資,使貨幣供應量縮小,社會投資和支出都相應縮減,從而達到緊縮效果,使物價降低。根據同樣的道理,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會使信貸規模和貨幣供應總量得以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