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商業養老保險困境與經營策略分析
理論與實踐
作者:高樂 鍾星星 郭凱
【摘要】為了應對老齡化趨勢,適應傳統養老模式變化,完善養老保險體係,促進保險行業進步,加快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發展已成為當前我國社會和經濟領域的重要課題。但從近些年農村養老保險產業發展情況來看,政府政策規劃之後、農民理解認同不足、保險產品供給失衡、營銷服務管理不力等一係列問題還未能得到很好解決,對產業發展造成嚴重製約。針對這些困難,商業保險公司可以從產品開發、宣傳營銷、管理和服務等方麵進行積極的策略調整,加快適應農村保險市場,切實發揮應有作用。
【關鍵詞】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經營策略
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國的養老保障問題,特別是農村的養老問題愈發凸顯其重要性。農村商業養老保險是農村金融體係和農村社會保障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農村商業養老保險對於提高保險業整體發展實力,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1]。如何有效推動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發展、加快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當前保險業麵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
一、發展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的必要性
(一)農村商業養老保險是應對老齡化趨勢的有力舉措
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向社會發布的《2012年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94億,占總人口的14.3%;2010年~2020年的十年平均每年新增596萬老年人,年均增長3.28%,至2050年將達4億老人。目前,我國農村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為1.25億,占全國老年人的64.4%;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有可能達到2.5億[2]。麵對如此嚴峻的農村老齡化形勢,如果不能妥善處理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將對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造成嚴重影響。農村商業養老保險作為多種養老保障手段之一,具有效率高、靈活性強等特點,通過引入商業保險機製參與農村社會管理,能夠大大提高農村老年人的保障水平,有效減輕老齡化對政府管理和財政帶來的巨大壓力,也是解決“三農”問題重要方式之一,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農村商業養老保險是對傳統養老模式的積極改革
我國農村地區農民傳統的養老,以家庭養老和土地養老兩種模式為主。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計劃生育政策的有效實施導致農村家庭日益趨向“4-2-1”的結構,打破了傳統的養兒防老機製[3];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不斷集中,嚴重地削弱了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助功能,傳統家庭養老功能日趨弱化。由於生產資料的價格提升,生產成本提高,農民從土地中得到的收益越來越小;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地區的耕地在不斷的減少,依托土地作為單一的生存來源已具有極大的局限性,土地保障已不能擔當起農民養老的最後一道防線的作用。農村大量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已直接麵臨老無所養、病無錢醫的危險局麵,迫切需要商業養老保險替代傳統養老保障方式。
(三)農村商業養老保險是對社會養老保險的有益補充
我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主要目的是保障廣大農民的晚年基本生活需求,以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持,體現了“廣覆蓋”“低保障”和“社會公平”的原則,但同時也表現出養老金數額低、保障能力有限等不足[4]。商業養老保險可以滿足不同年齡、不同類別、不同性別、不同收入、不同地域農民的多層次、多樣性需求.隨著農村商業養老保險業務的擴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投保多層次、多樣性的商業養老保險,來滿足自身的保障需求。商業養老保險恰好是社會養老保險的重要補充,兩者互相促進,互相發展。對完善社會保障體係,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的保障需求,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實現社會穩定與和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農村商業養老保險是保險行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