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整合內、外部多種力量,采取多種形式對財政資金進行監督管理。首先要加強內部監督,切實賦予財政內部監督的權力,落實監督責任製。財政收付製度全麵建立後,對各項支出進行動態監測,及時監控預算單位的每一筆支付交易,及時發現不規範操作,確保財政資金運行和使用的安全。同時,應當加強收付中心內部製度性管理控製以及支付責任追究製度建設,做到既能對財政資金進行有效監督又能防止內部監督部門濫用職權。其次,要依靠群眾監督力量,完善舉報製度,設立公開舉報熱線,依靠群眾的力量揭露財政資金使用過程中的各種違法亂紀現象,有力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最後,充分運用內部、外部的監督力量,盡可能的對財政資金的風險進行控製和規避。在不斷加大國家審計力度的同時,統籌規劃審計監督工作,整合運用審計、財政、監察、國資監管及有關單位內部審計機構等多方麵力量,編製項目審計監督計劃,針對項目的風險性,靈活采取不同的監督形式,做到整個資金運轉過程中的監督管理,絕不留審計監督“盲區”。
(六)建立績效評價機製,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對財政支出項目開展績效評價,對合理安排財政經費、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績效評價機製是個係統過程,貫穿於財政資金運動的全過程。在製度設計時,應將績效預算作為績效評價的起點。績效預算的編製不該是傳統的分配型預算,而應當將績效評價引入預算編製過程。預算部門在申報項目預算時,首先要進行項目評價,製定科學、合理的支出計劃,同時,財政部門應當建立嚴格的績效預算審查製度,通過對預算支出績效的審核、評價,對績效差、不合理、不科學的部門預算支出計劃予以調整。在預算執行的中期報告中要對比資金的實際使用情況並與預算進行比對,評估其使用績效,在決算時要報告最終的資金績效情況,並對各部門的財政支出進行橫向的成本效益分析,找出不同單位或部門項目間成本效益差異的原因,為以後支出決策提供依據。此外,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涉及一些部門的既得利益,要充分認識到其實施的難度,加上此項工作起步較晚,亟待在評價指標體係、評價內容、評價結果、相關的配套措施等方麵進行係統性研究和探索。
(七)推進預算公開,促進基層預算管理法製化、民主化、科學化
按照政府信息公開要求,積極推進基層財政預算公開。財政部門應當認真借鑒港澳以及國外的有益做法,進一步擴大財政信息的公開範圍,充實和細化預算公開的內容;進一步拓寬預算公開渠道,方便群眾對預算情況進行了解和監督;進一步強化監督檢查,把預算的各項要求落到實處;不斷加強預算公開的建章立製工作,從根本上杜絕預算執行中的違規違紀問題,為預防財政領域腐敗現象提供有力的製度保障。
隨著我國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以及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圍繞著財政資金周轉過程中的違法違規現象已成為製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障礙。對財政資金的管理應當以財政資金的風險控製為核心,建立健全資金管理機製、加強資金的使用效率就成為我國財政資金管理最為重要也是最為迫切的任務。本文分析了財政資金使用過程中的四種風險,分別從機製創新、人員設置、製度設計、績效評價等方麵提出了管理優化的方法以期能夠對提高我國財政資金的風險控製水平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朱大興.論公共財政管理機製的創新[J].財政研究,2008,(08).
[2]薑紅梅.加強財政專項資金管理的思考[J].時代金融,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