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市場經濟新形勢下商業銀行麵臨的挑戰和應對
銀行分析
作者:張家駿
改革開放30多年,以商業銀行業為代表的中國金融業在在自身蓬勃發展的同時,作為實體經濟最重要的催化劑之一,對於實體經濟貢獻毋庸置疑。但時至今日,當“改革”再次成為整個國家各行各業的共識時,商業銀行又一次站在了轉型的風口浪尖。進入2013年,國內商業銀行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粗放的增長方式走到了它的盡頭,外資銀行的本土化策略氣勢洶洶,同業之間的競爭硝煙彌漫,加之行業外的快速滲透,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中國的商業銀行必須快馬加鞭,又必須要停下腳步,深深思考,是在隆冬枯萎,還是在暮春重生,中國的商業銀行正在尋求一條麵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目前商業銀行麵臨的主要挑戰
(一)經濟增長放緩,信貸需求回落
2012年,我國GDP全年增速向下破8,首次降到7.8%。而同期,國內金融機構新增貸款中,中長期貸款占比降到40%以下,遠低於近些年百分之七八十的增長水平。從以上數據對比中我們不難發現:第一,實體經濟對短期的救急資金需求非常大,短貸成為了一種趨勢;第二,實體經濟對長期信貸需求明顯不足,長貸沒有相應的增長預期保駕護航,逐漸失去了它的市場。對商業銀行而言,利潤持續增長的根基已經動搖。
(二)利率市場化帶來嚴峻考驗
2012年,央行重拳出擊,首次允許存款利率上浮(最高至基準1.1倍),同時放寬貸款利率下浮空間(最低至基準0.8倍)。存貸利率的非對稱調整明顯收窄了銀行利差。與此同時,商業銀行的客戶蠢蠢欲動,大中型企業,特別是集團客戶展開的議價攻勢來勢之迅速,來勢之猛烈讓商業銀行措手不及。在這場攻堅戰中,商業銀行的反應明顯滯後。在防禦工事未及時,有效搭建起來的情況下隻能被動挨打。
(三)監管政策收緊,存款、中間業務收入雙重受傷
2012年,銀監會下發了《關於整治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規範經營的通知》。其中的“七項禁止”給商業銀行帶上了緊箍咒。近年來,房地產行業貸款一直是商業銀行的魔術棒。一筆1億的房地產貸款其派生的存款至少在2千萬以上。同時,收取貸款監管費,項目谘詢費也在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從商業銀行的報表上看,這種將利息收入直接轉變為中間業務收入的粗放轉型方式帶來的變化是積極的,利息收入持續下降,中間業務收入快速增長。但其實並沒有產生真正的效益,銀行的總體收入沒有增長,企業的負擔沒有減輕。監管機構的“七項禁止”可謂一劑猛藥。從2012年的數據看,前三季度,大型銀行淨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僅增2.2%,同比大幅下降39.8個百分點;中型銀行增長34.9%,下降30.6個百分點。考慮到這種中間業務收入的突變還是在2012年各大商業銀行從爆發性增長的個人理財業務取得巨大中收的情況下發生的。可見形勢之緊迫。
(四)影子銀行如影隨形
截至2012年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6080家,同比2011年增長42%。同時,小額公司貸款餘額5921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51%。這還隻是水麵上的冰山一角,潛伏在水麵下的地下錢莊雖然沒有官方數據權威佐證,但其驚人的規模早在業內已有共識,那才是真正的冰山。進入2013年,我們又看到了來勢洶洶的活期寶和餘額寶。短短一年不到,1000億元的類存款規模,3000萬的類儲戶戶數已讓我們見識了它超常的分流銀行存款能力。商業銀行的生存空間在業內的激烈競爭環境下本已捉襟見肘,現在遭受一存,一貸,兩麵夾擊,更是雪上加霜。
二、挑戰是巨大的,但商業銀行隻要恰當應對,必能否極泰來,重獲新生
(一)堅決放棄粗放的業務增長方式,探索精細化運營
1.運用管理會計理論。引入EVR價值考核體係,利用本量利分析,平衡計分卡等有效工作,加強各類業務的成本效益核算。精細化運營發展是必然選擇。國內商業銀行之前大肆鋪開網點,搶占物理區域,依靠單一的物質激勵來推動擴張和增長,資產拉動負債的增長模式在市場化定價的洪潮中已現頹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