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對農村信用社櫃麵業務操作風險防範及流程再造的幾點思考
銀行分析
作者:許金輝 李文嘉
深化改革以來,農村信用在體製轉換、機製創新、市場拓展、提質增效等方麵都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業務規模快速發展的同時,部分地區農村信用社基礎管理工作滯後、風險防控能力較弱的問題也日益凸顯。近年來,農信係統發生的侵占財政資金,盜取內部資金等一係列影響重大的案件表明,農信係統基礎業務環節風險管控仍然非常薄弱,案防工作亟待加強。櫃麵業務作為銀行向客戶提供各類金融產品的基礎性平台和渠道,是銀行產品的核心流水線,也是銀行實現穩健經營和創新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如何加強櫃麵業務風險防範是農村信用社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要認真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為此,我們專門開展了櫃麵業務操作風險防控調研,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深入思考並提出了改變現行櫃麵業務流程模式和風控手段的建議。
一、會計結算業務操作風險狀況分析
櫃麵業務操作風險是指由於風險控製失效使銀行或客戶資金遭受損失的風險,是當前農村信用社辦理核算、結算、清算、現金出納等業務過程中麵臨的主要操作風險之一。櫃麵業務操作風險既存在於現金庫房、章證管理、賬戶管理、資金彙劃、特殊交易處理等重點業務之中,也存在於櫃員離櫃、業務交接、賬務核對、複核授權、檢查監督等業務環節,覆蓋了櫃麵涉及的各項業務、各崗位、全過程。
(一)櫃麵業務操作風險的主要特點
一是具有存在的客觀性,不可能根除。操作風險主要是由人為失誤、主動違規、內部欺詐及外部事件所引發的,隻要這些因素不能消除,櫃麵業務操作風險就必然存在。二是具有普遍性。櫃麵接觸客戶多、經辦業務多、參與員工多,每一個節點就是一個風險點,發生風險的概率很大。三是具有可控性。盡管櫃麵業務操作風險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可以通過采取製度設計、機製建設、加強人員管理和技防能力等措施,提高對操作風險的識別、監測能力,使之控製在可接受的幅度內。
(二)櫃麵業務操作風險管理麵臨的形勢
2003年以來,經過持續的規範整治,農村信用社櫃麵業務風險防控總體形勢正朝著明顯好轉的方向發展。但與主要商業銀行相比,農村信用社的業務操作風險仍然突出,數量仍然較多,各地工作開展很不平衡,部分地區案件形勢仍然嚴峻,對櫃麵業務重視程度不夠、合規意識淡薄、內控管理存在缺陷、教育培訓不到位等問題仍然比較嚴重。究其深層次原因,除了體製改革不到位、傳統經營管理理念和方式束縛之外,更多的是流程模式和管理機製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麵。
1.沿襲部門銀行模式,風險難於管控。一是前中後台未實施有效分離。目前,絕大多數農村信用社還一直沿襲著“小而全”的傳統的部門銀行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由於各項業務無論金額及蘊藏風險大小,都由前台人員直接處理,絕大部分業務從業務受理、賬務處理到交易完成在一個網點內部即可處理完畢,“一手清”、“打通關”的問題難以根除,一旦櫃麵人員出現道德風險或內外勾結作案,操作風險巨大。二是會計核算單位分散,不便於監控和管理。目前,農村信用社普遍按照營業機構設置核算單位,有多少營業網點就有多少賬務體係,由此造成總賬單位數量過於分散,分戶賬及內部賬數量巨大,難以加強監督管理。
2.機控水平低,缺乏剛性約束。由於對機控重要性認識不足,加上一些係統存在功能缺陷,技術防範作用不明顯。部分業務還停留在手工程序電子化處理階段,對於風險控製的範圍、強度、效果多依賴於操作人員的經驗,對業務風險的識別和監控缺乏技術標準和科技手段,不能對櫃麵業務操作風險進行實時監控和預警,不能對各類櫃麵業務差錯進行差異化分析和控製,致使一些關鍵性、苗頭性風險被大量的簡單、操作性差錯所掩蓋,對違規行為缺乏剛性約束,屢查屢犯、此查彼犯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
3.櫃麵業務繁多,櫃員疲於應付。營業網點在進行營銷和服務的同時,還承擔著大量的櫃麵業務,隨著需求多元化、產品多樣化,櫃麵業務變得越來越複雜,表現為“處理環節多,操作規程多,業務憑證多”。由於農村信用社產品設計分散在各部門,每一部門推出的產品往往伴隨著一套新的業務憑證和核算方法,業務處理要求不盡一致,缺乏統一規範和整合,導致櫃麵工作強度大、業務操作標準不統一、風險控製效率低下,一般員工難以適應。甚至一些營業網點櫃員長期處於超負荷、超強度的工作狀態,缺乏對操作風險的警惕性和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