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表達中,隻有交談雙方對問題的概念明確,其思想才有被對方領會、接受的可能,否則,會造成誤解。
請記住,要明確地而不含糊地把話說出來,才能準確地快捷地把信息傳進對方的大腦裏。
明確,首先要中心突出,才有針對性。
如你要向人介紹一支鋼筆,目的是要推銷商品,就要把中心放在說明鋼筆的質量和性能上;如果你丟失了鋼筆,你要去招領處詢問,就要著重說明它的特點。總之,你不能不分講話的目的而把鋼筆各方麵都說到。
其次要做到條理分明,先說什麼,後說什麼,要有一個合理的順序。為了做到這一點,你千萬不要引用太多和講太多的細節。
要注意的一點是,在一番較長的講話完了之後,為給人留下一個清晰的、明確的印象,就要加上明確的結束語,以使人有二個完整的感覺。
特別是一些不斷改變話題的談話,層次不易分明,中心也不突出,更應如此。所以,講話結尾時簡明扼要地把全部內容做一次總結,是十分必要的。
當然,你還要把握好語調和情感。
說話的語氣像臉上的表情一樣,傳達著言外之意,增強語言的感染力。
林肯在寫給一位渴望成為律師的年輕人的信上說:“成功的秘訣就是書本,拿起書本,仔細閱讀及研究。工作,工作,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成大事的作家十分重視正確地用語言表達的重要性。我們同時希望:這樣做,能夠鼓勵我們每個人對語言及文字的運用更有興趣。當然,一個善於表達的人不應該中途停頓下來,支支吾吾地,希望找出他渴望表達的意義的正確語言;不過,他應每天練習做最正確的表達,一直到這些語言能夠很自然地出現為止。
在改善語言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扔掉一些毫無意義的語言。
人說話時最常犯的錯誤是語言雜音。有些人談話風度很好,隻是在他的語言之中,有許多無意義的雜音。
例如鼻子總是一哼一哼地;或是喉嚨裏好像老不暢,輕輕嗽著;或是在每句開頭用一個拖長的“唉”聲,好像每一句都要猶豫一陣才能講出;或者說完一句,總加一個“嗯”,好像每句都怕人沒有聽清。
諸如此類,都是要加以消除的。這些雜音使你本來很好的語言,好似被蒙上了一層灰塵似的,大大減少了原有的光彩。
你不可能每次說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消息,也不可能每次都講最動人的故事或是最可笑的笑話;你所看的書,不可能每一本都是最精彩的;你所認識的朋友,不可能個個都是最可愛的。
誇張詞有種引人注意的結果,不過用得太多,會使人不相信你,所以,你千萬不要到處都用“最”、“極”、“非常”、“無限”等詞,如果你老是這樣,別人聽了也會無動於衷,因為他們會認為你是個喜歡誇大的人。
要改掉小毛病,你還得抓住時機。
一個人說話的內容無論是何等的精彩,但如果時機掌握不好,也無法達到說話的目的。聽者的心,往往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你要對方接受你的觀點,你要抓住機會,克服毛病,用最完美的話來陳述。
說話必須把握住機會
有很多人不善於巧妙地把握說話的機會,這種習慣會破壞說話的氛圍。成大事者的說話技巧高就高在能把握住說話的機會!
有很多人想找人談話,但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己。一個善於談話的人,總是能掌握時機,生動有趣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引起別人的反感。如果不能掌握時機,就不能恰到好處地讓別人理解你的話。這叫失敗。
你一定聽過夫婦之間這樣的抱怨:妻子說:“他回到家來,自個兒喝茶,坐下來埋頭看報。要是我問他個什麼,他就含糊地答一句。要是我想和他聊聊,他的心早就離得遠遠的,也許還掛著辦公室的事。我整天陪著孩子,真渴望能有點精神調劑,可是他卻不理睬我。”
而丈夫也一肚子怨氣:“我還沒來得及掛上門,她就忙不迭地向我嘮叨起來:什麼菜的價錢又貴了,孩子把杯子摔了,隔壁的老太太又說了她幾句了。煩死了……”
為尊重對方,考慮對方什麼時候談話才有較大興趣,這是必須的。
人們白天忙了整天,下班時可以說是帶著一天的勞累回到家中的。如果這時在家中的人不體貼這種困苦,一開口又是訴苦,又是告狀,再有耐性的人也難免會會頂撞。相反,先把這些“苦”擱在一邊,溫和地說:“公共汽車太擠了吧,太辛苦了,先休息一下吧。”等安靜下來,才把家裏的事情說出來,這樣,才會得到對方的同情和支持。
你不妨牢牢記住母親在你兒時講的一句話:“有什麼事,等你父親吃飯以後,再去請求他……”這真是金玉良言。那是因為飯後的心情穩定。